現實生活里逢大雨必積水,地下管網迷亂如麻,城市管道反復開挖,已成為很多城市“成長中的煩惱”。所有這些發生在路面上的問題,其實癥結就藏于地下——城市地下管線的規劃建設管理和日常維護出了問題。
7月13日獲悉,從去年7月起,我市正式啟動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工作,由市規劃局牽頭負責實施。到今年3月底,已查明8類管線1.6萬多公里,基本摸清市區地下管線“家底”。今年4月15日,“常州市區地下管線普查工程”成果通過專家驗收。
普查同時還建立和完善了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未來地下管線將變得可視、可管、可控。還創新性地在一次普查中兼顧了綜合管線管理與專業管線管理兩種需求,這項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也為城市地下空間的合理開發利用、綜合管理、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
繪地下迷宮
“把脈問診”,加快疏通“城市血脈”
生活中,你可能有類似的煩心事:比如晴天,“拉鏈馬路”挖了填、填了挖,塵土飛揚不說,偶爾還會挖斷管線造成停水、停氣;比如雨天,排水不暢、門口“看海”的場景屢屢可見;做地下工程,由于管線“跑冒滴漏”、資料不全,甚至可能出現安全事故。
“城市地下管線,是指城市規劃范圍內供水、排水、燃氣、電力、通信等管線及附屬設施,縱橫交錯遍布各個角落,涉及百姓生活方方面面。如果不把情況摸清,維護不好,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市測繪院副院長潘伯鳴介紹,1999年,在全國范圍內,我市較早開展了一次地下管線的普查,探測了總長1600公里的管線情況。十多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快速拓展,地下管線數量也在迅速增長,隨著大量管線遷改、淤塞、老化,一些管網設計也漸漸無法符合生產、生活要求,加上近年來的海綿城市、地下管廊等建設,地下空間的管理越來越重要。所以必須進行管線普查,以查清管線現狀,保障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201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2014年12月江蘇省政府辦公廳下發了《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地下管線普查等要求,并進行了詳細的部署。2014年11月14日常州市政府頒發了《常州市市區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實施方案》。提出了三大任務,即:地下管線普查,建立和完善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編制完成地下管線綜合規劃。
查明8類管線共16000多公里
我市的地下管線普查分為3個板塊:主城區(行政區劃調整前的天寧區、鐘樓區、戚墅堰區范圍)、武進區、新北區,總長約16000多公里,覆蓋范圍900多平方公里。普查管線的種類包含:給水、排水、燃氣、信息(含廣播電視)、電力管線(含路燈)、工業管線、熱力管線、不明管線8種。
來自市測繪院的工作人員身穿黃馬甲,站在馬路上逐一打開窨井蓋,利用儀器仔細觀察、測量管線,從去年7月份到今年年初,這樣的工作場景在我市隨處可見。
市測繪院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普查全面摸清了8類管線及其附屬設施的坐標、標高、走向、管徑、管材、建設年代和權屬單位。對于一些非金屬管線的探測,還使用了最新的探地雷達技術。部分新建管道采用管道檢測機器人進入地下管道展開掃描攝像。
除了采集信息,管線權屬單位同時也對城市燃氣、照明設施、自來水、雨污水等管線的事故隱患進行了排查,對部分不符合要求的管線進行了改造。
比如,港華燃氣制訂了到2017年底全部完成危舊鑄鐵管改造的計劃,結合小區整治和道路修繕的機會,對長約320公里的危舊鑄鐵管進行了更換改造。今年年還將分三批完成剩余的37公里改造任務。目前,關河路、會館浜路、長江路、青云坊、麻巷、大廟弄、光華路、永寧北路、浦前路等已于4月底完成了改造,懷德路、勞動西路、勤業路等項目也已陸續開工。
一次普查,同時滿足兩種需求
普查還創新地實現了“一次普查,滿足兩種需求”,極大節約了城市管理成本。
過去,管線的設計、施工、運營、維護、監管等職能分屬于不同的管理部門,缺乏或不遵守統一規劃,管道維護各行其是。為此,規劃部門通過與建設局、經信委及各管線權屬單位反復溝通,在進行綜合管線普查的同時,充分挖掘管線權屬單位需求,兼顧國家地下管線普查需求和管線權屬單位需求,采集國家規定的綜合管線普查屬性的同時,也采集專業管線權屬單位的特有屬性,最后通過數據處理,既滿足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的需求,又滿足管線權屬單位專業管線信息系統的需求,大大節省了管線探測的投資。
為了使管線普查的成果惠及管線規劃、建設、施工和管理的各個環節,市規劃局高度重視地下管線的動態更新和數據共享。繼2013年7月,常州市人民政府頒發了《常州市市區地下管線規劃管理辦法》后,2016年4月12日常州市政府辦公室又出臺了《常州市市區地下管線數據動態更新與共享管理規定》,規范了地下管線竣工及數據動態更新以及共享的管理制度,保障了地下管線數據庫的及時更新和共享。作為本次普查的重要成果之一,市自來水、照明、燃氣、排水等單位已經先后與市測繪院等單位建立了管線竣工動態更新機制。
建信息系統
輕點鼠標,動態更新“數字管家”
鼠標輕輕點一點屏幕,無論是污水還是雨水、電信或者是燃氣、自來水或是供電管線,很快將立體呈現,一清二楚。近日,記者在市測繪院看到,借助三維可視技術,透視地下的一管一線,不差毫厘。
這就是市規劃局建立的統一數據標準、統一管線信息的系統平臺,系統平臺將最終實現實時錄入更新、動態管理,為地下管線規劃、設計、建設、改造和維護提供資料和決策支持。
目前,自來水、路燈、燃氣、雨污水已經建立起動態更新制度,特別是覆土前的裸點跟測制度的建立,這一項創舉將極大地方便施工單位,為他們提供實用、有效信息。
同時,常州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系統還與“智慧常州時空信息云平臺”做到了無縫對接,實現了兩個平臺間數據的無縫調取和對接。未來,要查看一個地段有哪些地下管線,不必去現場,坐在辦公室里輕點鼠標就可做到。
編綜合規劃
五年計劃,改造老舊地下管線
日前,《常州市城市地下管線綜合規劃》編制啟動,規劃范圍覆蓋原常州市區1862平方公里,重點為中心城區,約700平方公里。
規劃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以及《江蘇省城市地下管線綜合規劃編制導則》進行編制。
內容主要包括:對地下管線現狀進行分析評價;對城市供水、排水(雨、污水)、燃氣、供電、信息、供熱等專業管線的規模預測、系統布局等作研究調整;梳理重大市政基礎設施(管線)通道,按照安全間距要求進行整合歸并;合理布局管廊位置及走向,提出示范工程建議并探討綜合管廊建設、投資、運行模式;對城市老舊管線、架空桿線等存在安全隱患的現狀管(桿)線將制定5年改造計劃;統籌城市各種地下管線,對城市重要節點、重點區域等給出管線綜合規劃示例。
地下管線綜合規劃將于今年8月完成初步成果,9月份組織專家評審,根據專家意見修改完善后按程序報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