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武漢市啟動了城市排漬二級應急預案。幾乎與此同時,一篇發表在2013年6月24日武漢晚報上的新聞被網友爆出。新聞稱,2013年4月武漢市政府通過《武漢市中心城區排水設施建設三年攻堅行動計劃》。從2013年到2015年,武漢市將投資129.85億元改造、完善市內排水系統。三年攻堅后,將能抵御200毫米/24小時、50毫米/1小時的特大暴雨。(7月3日新聞之聲)
到武漢去“看!币殉蔀槊磕晗募灸硞時候的頭條新聞,一下暴雨就全城淪陷,武漢的尷尬一幕,在其他城市也頻頻上演,一方面暴露出城市內澇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提醒城市管理者,需要重視排水系統治理?纱蟀训馁Y金花下去了,下暴雨時還是被淹,問題究竟出在哪里呢?
武漢歷史上被稱為“百湖之城”,乃是因水系發達,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而得名,具有獨特的自然環境特色。中心城區在建國初共有127個湖泊,它們不僅滿足了市民用水之需,增添了城市景觀,亦承擔起防洪蓄水、調節小環境氣候的功能。但是,隨著城市化發展步伐加快,大量湖泊被圍湖造田、填埋蓋樓,如今只剩下38個湖泊,且水系被切斷得支離破碎,完全失去了蓄水泄洪的功能,暴雨被淹也就成為常態化。
事實上,不僅武漢存在這種典型狀況,很多地方也都在城市化過程中,犯下類似錯誤。肆意破壞自然生態調節環境,盲目追逐面子工程,而忽視城市“里子”建設,人工蓄水泄洪系統未跟上。目前,各地城市的地下管網系統落后,排水管道過細,管網布局不科學,地表水滲透太慢,導致暴雨容易引發積水,與德國人百年前在青島市建的地下排水系統相比,簡直太小兒科了。
現在政府倡導建設“海綿城市”,減少城市地表的硬質化處理,恢復符合生態要求的土壤、植被和開放的自然排水系統,形成海綿式滲水的地表。同時,加大對地下管網排水系統的建設投入,擴大管道直徑,實現科學合理布局,以加快城市排水效率。從目前的試點情況看,部分按照“海綿城市”標準改造過的城區,地表水滲透能力大幅提高,地下排水速度快,低洼地段積水情況大為改觀,“看!蹦J讲辉匍_啟。
暴雨是檢驗城市地下排水系統的最好試題,一場場暴雨令各地城市淪陷,將光鮮亮麗的表面揭開,讓市民看到城市公共設施存在的諸多缺陷,看明白排水系統的落后之處。從解決城市“看!蹦J絹砜,打造“海綿城市”是最優方案,但其是一項長期工程,需要改造現有的城市規劃布局,重新修建、擴建相關設施,由面子轉向里子,還要改變城市管理者的思維模式,均需要時間和金錢的投入,不能寄希望于一役。(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