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絕“雨后看海”還需完善排水設施
海綿城市仍存“排澇”軟肋
入汛以來,全國多地發生的內澇再次引發對“雨后看海”的關注,輿論更將目光投向正在如火如荼推進中的海綿城市試點建設。
被稱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的海綿城市,在國際上的通用術語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
去年3月,包括山東濟南在內的全國16個城市入選首批海綿城市試點。今年,試點城市再次擴圍,14個城市入選成為第二批海綿城市試點。然而值得關注的是,近期一些海綿試點城市仍飽受“看海”的考驗。
“海綿城市建設是項長期系統工程,不能著急,要從根本上解決‘看海’的問題,還需要‘綠灰’結合。”對此,26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與工程院副院長謝映霞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
試點推進如火如荼
據悉,中央財政對上述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為期3年的專項資金補助,各地試點推進火熱進行中。
導報記者了解到,據了解,濟南市已選擇大明湖興隆片區作為試點,按照規劃,該片區試點區域共安排43個大項、137個子項,總投資79.26億元。
根據規劃,到2020年,市區內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0%、對應控制設計降雨量為23.2毫米,年均控制徑流總量為951萬立方米;有效緩解城市洪澇災害、泉水利用不足、雨污水混流三大問題,實現雨水資源化、泉水資源化、污水資源化,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
根據中央財政政策安排,濟南市3年試點期間,將獲得中央財政補助15億元,通過中期評估和最終驗收后,還可獲得補助總額20%即3億元的獎勵,共計18億元。
山東兩項指標高于全國
“近來突發的幾次強降雨天氣,損失不小,等雨停、等路上的水退下來,有些單子甚至要耽誤一個工作日的時間。”26日,位于濟南前衛街社區的韻達快遞物流點工作人員對導報記者說。
強降雨給城市生活帶來了極大不便,緩解暴雨等極端天氣對于城市排水的影響顯得更加迫切。
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海綿城市建設深度調研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大部分城市排水系統缺乏應對極端天氣能力。根據建設部2010年對349個城市內澇情況的調查,2008-2010年共有289個城市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內澇,占調查城市數的80%。2015年以來全國20個省市因為洪澇導致2000多萬人受災,暴雨洪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353億元。
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但據導報記者了解,在實際海綿城市試點建設中,自我加壓提高標準的城市不在少數。山東于去年就提出了更高的徑流總量控制率目標,全省徑流總量控制率75%,同時,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5%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兩項關鍵指標均高于全國設定值。
強降雨還需“灰色設施”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發展的理念與方式。建設海綿城市確實可以緩解暴雨等極端天氣對于城市排水的影響。但是建設海綿城市就不再‘看海’了嗎?”謝映霞對導報記者拋出了這個公眾關心的問題。
在她看來,著眼于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海綿城市建設,通過低影響開發設施對降雨進行控制的,主要是指24小時以內的20毫米左右的雨,對汛期極端天氣下出現的強降雨,就目前來看,還是需要通過完善“灰色設施”,即城市排水系統建設來預防“看海”,這就是所謂“綠灰結合”。
中投顧問研究總監郭凡禮表示,我國目前的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海綿城市建設應該以保護生態系統為前提,在建設過程中不能因為追求經濟效益而忽視生態效益。應該對當地的生態、城建環境做基礎性研究和觀測,合理地設計和規劃建設方案,包括城市海綿體技術規劃,并堅持保護生態的原則。◆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