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地下,埋藏著供水、排水、燃氣、熱力、電信、電力等眾多管線,因為承載著城市的物質流、能源流和信息流,被譽為城市的“生命線”。據悉,自去年通州在北京首個開展地下管線數字化系統建設并運行后,日前,第二期建設項目也正式運行,實現通州新城155平方公里范圍地下管線數字化管理全覆蓋、地下管線“一張圖”。
“地下管線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擔負著各種物質的輸送、調配及各種通訊信息的傳輸等工作,被稱為一個城市的‘生命線’。”通州區市政設施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實現城市地下管線數字化管理的基礎工作,2014年底通州區在地下管線及城市部件數字化管理一期建設50平方公里的基礎上,啟動了二期建設。建設范圍為東至東部發展聯絡線,西至通州區界,南至京沈高速,北至潞苑北大街里。建設內容包括給水、排水、燃氣、電力、通信、電視、熱力、綜合管溝8類地下管線和城市部件數據普查;進一步擴展地下管線和部件數據檔案數據庫,擴展應用系統及系統軟硬件平臺,以及其他類地下管線和附屬設施、三維實景等數據。此外,除市政地下管線外,還對通州全區范圍的長輸管線進行普查探測。
今年,這個系統經過兩個月的試運行,于3月通過專家組驗收實現正式運行,目前運行平穩。“有了地下管線信息化系統,首先保證的就是施工安全。”上述負責人介紹說,今后各種工程施工前,施工人員拿著三維地圖,就能知道地下管線的具體分布,能夠為規劃審批、占掘路施工、突發事故應急響應等方面提供數據參考和服務,從而在施工中避開現有管線。同時,一旦遇到管線泄漏等突發事件,維修人員也能根據圖紙,盡快制定科學搶修方案并加以實施,可有效避免在搶修中對水、電、氣、暖等管道管線造成傷害,防止發生二次事故。
據悉,通州還將建立城市地下管線長效管理和動態更新機制,及時歸檔城市地下管線竣工驗收資料,保障地下管線基礎信息數據庫及時有效更新。
作者:方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