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文化城址——平糧臺遺址新發掘出兩組陶質排水管道,專家根據它們打破城墻的情況,動態還原出當時筑城、排澇、修補和維護城墻等過程,形象展示了4000多年前先民的智慧和生活場景,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平糧臺遺址是我國目前保存較好、面積較大的一座龍山文化古城,對研究國家和古代城市起源具有重要學術價值。此前的考古發掘揭示,該城址平面呈正方形,用小板堆筑而成,城墻南北各辟一門,南門埋設有倒“品”字形陶質排水管道。
為進一步揭示遺址內涵,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日前聯合對其進行考古發掘,并進行田野考古數字化的探索與應用。
在這一城址南部新發現的兩組陶質排水管道,位于之前發現的倒“品”字形陶質排水管道的東部。其中一組年代相對較早,用于敷設管道的溝槽被南城墻上的溝狀缺口打破;另一組年代相對較晚,是后來敷設的,又打破了南城墻上的同一缺口。
專家根據兩組排水管道打破南城墻的情況分析,平糧臺城址在使用的過程中,曾飽受內部水患困擾,如何將城內積水有效排出城外,一直是先民們關心的問題。尤其是從第二組陶質排水管道打破城墻的情況看,這一時期城內出現了內澇,由于早期敷設的管道堵塞或者排水不及,迫不得已拆毀或沖毀城墻的一小部分用于排水,待水患過后又重新修補城墻缺口,并再次敷設排水管道。
在以往的考古發現中,龍山時期墓地發現較少,一直是學術界關心的問題。此次考古還發現了一處龍山時期墓地,發掘了8座土坑豎穴墓葬,出土隨葬品有罐、壺、觚形器和盆等陶器。這些墓葬層位相同、排列整齊,對研究中原地區龍山文化時期的埋葬方式具有重要學術意義。
此次發掘共揭露面積1000平方米,清理出房基、溝、灰坑、道路、墓葬、窯址、灶、臺基、水井等重要遺跡。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對遺跡和探方進行了三維影像復原和重建,為今后復原和展示提供了科學依據。(桂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