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2016年首次國內考察赴重慶時提到,希望重慶發揮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作用,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為加快建設,重慶已成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制度及地方標準有望在今年底前頒布試行。
習近平考察赴重慶 “一帶一路”建設海綿城市蓬勃發展
近日,習近平2016年首次國內考察赴重慶。考察期間,習近平聽取了重慶市委和市政府工作匯報,對重慶近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和各項工作給予肯定。他希望重慶發揮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作用,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再創新的輝煌。與此同時,重慶的環保產業發展也備受矚目。
重慶近日公布打造“海綿城市”的計劃,2018年前,將投資12億元,以綠島新區為“主戰場”,在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設32個試點項目和9個重點工程。為加快“海綿城市”建設,重慶市已成立海綿城市建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綿城市”建設相關制度及地方標準有望在2016年底前頒布試行,2017 年底前頒布施行。
“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重慶璧山區上月公布了打造“海綿城市”的計劃。2018年前,將投資12億元,以綠島新區為“主戰場”,在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設32個試點項目和9個重點工程,屆時綠島新區將變身雨水吸放自如的城區。
在重慶市,對“海綿城市”感興趣的不只璧山一家。1月4日從市城鄉建委了解到,繼去年4月兩江新區悅來新城入選全國首批“海綿城市”試點后,萬州、秀山、璧山均積極籌劃“海綿城市”建設,目前全市正在推進或計劃推進的“海綿城市”項目超過40平方公里。
“海綿城市”能給我們的城市帶來什么好處?
城市建設“海綿體”,讓雨水從“包袱”變“財富”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雨水可滲入的草地、水溝被硬化成馬路,小區里的綠地也被修建成停車位,致使城市無法像“海綿”般舒暢地“呼吸”,雨水只能通過地下管道排出,不少地方遭遇每逢下雨就“看海”的尷尬。
“‘海綿城市’建設的實質,是增強大自然的調節功能。”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認為,通過合理規劃,對城市綠地、河流、排水管網進行整合,就能形成“綠色海綿”,讓雨水從讓人煩惱的“包袱”變成造福城市的“財富”。
重慶園博園就是“海綿城市”技術的受益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