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蕩幼兒園南面有一個古苑公園,古東社區居民經常飯后去散步、帶孩子玩耍。這個月開始,公園準備施工,要改造成一座“海綿”花園。
海綿大家都知道,超級能吸水,海綿公園,顧名思義,也要能蓄水、滲水、滯水和凈水。那么,古苑公園準備怎么改?
古蕩街道工作人員說,公園廣場上的活動場地,要換會吸水的透水磚,這樣下雨時雨水能自動匯聚到廣場地下及綠化帶里;綠化帶,種些喜水植物,幫忙截流并凈化雨水;原有水塘重新駁坎,增加水生植物,提升凈化能力;公園下面打算修一個雨水調蓄池,平時水塘里的水就存在調蓄池,社區里澆樹澆花時可以用。
項目預計年底前進場施工。明年完工后,下暴雨時,古苑公園就會成為小區的一塊天然“海綿”,以最自然的方式“大口大口喝水”,不讓雨水一股腦兒全流到附近的益樂路市政管網,雨量大時管網來不及排,導致道路、小區積水。
杭州20%以上城市建成區
五年后變成海綿城市
古苑公園為什么要改造成“海綿”花園?
其實,這是杭州推進“工程治水”向“生態治水”重大轉變的縮影。這項工程對提高城市防洪排澇減災能力,促進城市水系統良性循環,都具有重要意義。
這幾天,《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建設項目暫行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正在市政府網上征求市民意見(12月17日截止)。
其中對“海綿城市”有權威解釋——指的是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
簡單說,在海綿城市里,一旦突發暴雨,所有的綠化帶、水池、濕地都將發揮蓄水、凈水的功能,而不是光靠泵站、管道,這樣雨水管網、內河的壓力相對減輕,某些城區就不會出現逢暴雨就內澇的問題了。
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杭州市城市建成區要通過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源頭低影響開發建設措施,到2020年實現城市建成區20%以上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即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 75%);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面積達到目標要求。
也就是說,杭州要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把每年75%的降雨量變得可控、可利用。
各類新區、園區、開發區
明年起全面建設海綿城市
其實,不只是古東社區,杭州各城區前幾年就在陸續試點了。
比如,江干區城管局在一號港河道邊上的綠化帶,建了一個雨水沉淀池、調蓄池和三層階梯式生態濕地,專門處理丁橋蘭苑周邊4.2公頃范圍內居民區和商業街區的雨水以及陽臺污水,F在,這個生態濕地已經在發揮作用了。
保俶路提升改造項目這個月馬上要開工,其中就包括建“雨水花園”。
根據設計方案,“雨水花園”將建在保俶路體育場路口和保俶路西溪路口;▓@里有鵝卵石、濕地、高矮不同的植被,雨水經過植被凈化滲入花園地下,并被植物的根部和草坪等吸收,公園底下的蓄水系統平時保存部分凈化水,等有需要的時候再把水“拿”出來使用。
《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明年開始,杭州市區的各類新區、園區、開發區,都將全面落實海綿城市建設要求。老城區將結合棚戶區(危房、老舊小區)改造整治、城市有機更新等,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推進區域整體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