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看到一群穿紅背心的人見井蓋就鉆,您可別驚訝。
從12月11日開始,宜昌終于啟動了地下管線普查。當日上午,在宜昌城建檔案館,40多位身穿紅色工作服的地下管線普查工作人員手持探測工具箱,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啟動儀式。
為什么要用“終于”這個詞?這是因為從幾年前,宜昌就已經有了繪制“地下管網圖”的呼吁。
地下管網有多長
探測線路長約2688公里
對每一位宜昌市民來說,近年來城市面貌變化有目共睹。但許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高聳的樓房、整潔的街面下,還有著更為復雜的“迷宮”,那就是以公里計算的地下管網系統。
隨著城市的建設,包括通訊、供水、電、氣,排水等十多種地下管網、管溝交織在一起,由于這些管網系統都是由各部門分頭維護負責,缺乏統一的信息管理,誰也說不清楚究竟在我們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地面下,究竟有多長的管線系統,分布如何。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隱秘”的地下網絡時不時帶來麻煩,施工中傷及地下供水、供氣管道的報道常見諸報端,給居民生活帶來了影響。
最危險的是燃氣管道,中燃公司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多次發生施工造成燃氣管道破損等事故。
記者了解到,此次地下管線普查將耗時兩個月,在春節前完成初探。首次探測范圍在東西為宜昌東站至夜明珠,南北以長江至鐵路線范圍為界的70多平方公里內,探測管網線路長約2688公里,比北京到深圳的距離還要長幾百公里。
按照計劃,整個探測完成面積將覆蓋西陵、伍家、點軍、猇亭、夷陵及高新區等宜昌城區全部建成區,總普查面積達153平方公里。
地下管網啥模樣
記者目擊探查如走迷宮
首輪地下管網探測的第一站是沿江大道。
為更好的了解工作人員是如何對地下管線進行探查的,12月11日上午,記者隨3名探測單位的工作人員來到沿江大道天然塔附近。
3名工作人員先沿著江邊一側走了1公里距離,對沿街進行仔細觀察,同時記錄下路面的井蓋情況。
探測公司保定金迪地下管線探測工程有限公司項目經理王洪海告訴記者,“這次探測,我們已經聯系到通訊、供水等多個單位,要求他們提供相應的地下管網圖紙,但由于管網復雜,特別是老城區,工作難度還是很大。”
在濱江公園附近,工作人員先后掀起兩個井蓋查看,發現一個是公園內部供水管道,一個是空的備用管道。由專人進行記錄后,嚴格按照規定,將井蓋還原。
在馬路的對面,工作人員再度揭開一個井蓋,“這是一個通訊管道。”一名工作人員迅速跳下去,將探測儀器置入通道。
另一名工作人員則在路面用接收儀器搜索著地下探測儀器發出的信號。據介紹,根據地下儀器發出的信號,就能夠準確的探測出管網深度和走向。很快一組數據報出,“深度75厘米,有3束光纜,每束6根。”
記者發現,這條管道并不是直線,而是呈30度斜角逐漸向北延伸,如果不是儀器指引,在路面完全無法判斷管道走向。
還有工作人員正在用帶著三腳架的儀器不斷測量記錄。他告訴記者,“在記錄下數據后,還要輸入到電腦內,和其他的數據進行對照處理。”
地下管網怎么測
將制3D地圖無償開放
對地下管網的勘測主要分3部分,物探、測量和數據處理。王洪海說,前期的物探過程,主要就是工作人員到實地進行下井勘測。
他告訴記者,由于工期緊張,同時需要攜帶精密儀器,對天氣的要求高,目前從總公司抽調了70多名工作人員,多地段同時開工。“這一過程可能會對道路交通和居民出入帶來一定影響,希望市民多支持配合。”
隨后的測量和數據處理過程,就是將管網情況繪制成大數據的過程。最終,這些數據將融合成一張精確的3D電子地圖,從這張地圖上,將能夠實時看到宜昌城區地下管網如同“毛細血管”一樣的分布和工作情況。
按照“統一平臺、分權管理、綜合集成、共建共享”的思路,建立綜合管線信息系統,實現一個平臺一張圖,各部門按管理權限共享信息,公共信息對社會無償開放。
排查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需要下井操作,而地下管網中存在有害氣體,地質隱患等多種危險,勘測單位專門設置了安全繩、防毒面具等保障裝備。
根據宜昌住建部門公開信息,該地下管線探測和信息建設工程總投資1700萬元,總工程預計將在明年6月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