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下建設寬敞的綜合管廊,統一埋放各種管線,這在國外并不少見,但在國內有綜合管廊的城市并不多,不過在浦口區,早在2013年就全面開工一期綜合管廊建設了。
日前記者了解到,一期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南至濱江岸線,總長度約13公里,目前已完工交付,綜合管線已具備入廊條件。而據了解,未來江北新區將開發超過450 萬平方米地下空間,而地下空間承擔的任務是治理道路擁堵、空氣污染、內澇等城市病,助力城市的綠色可持續發展。地下綜合管廊的交付使用,將凸顯地下空間治理的成效。
兩三個人并排走沒有問題
記者來到綜合管廊監控中心,沿著中心內階梯向下走,進入了迎江路綜合管廊的核心區域,這里就像一個“地下城”。
綜合管廊一般位于地下6米處,由于上面有覆土層,因此電力倉管廊內部實際高3米,寬2.6米,墻壁一側是近1米寬的架子,從上而下排列整齊,就像圖書館的圖書架一樣,一直向前延伸,另一側墻看起來還是空蕩蕩的,整個廊道很寬敞,兩三個人并排走也沒有問題。
江北新區核心區一期綜合管廊項目生產副經理寧連章對記者說,廊道里主要是高壓線纜,另外一面墻還沒有做電纜架,其實是預留,等以后電纜進來再做橋架。
隨后,記者又來到了隔壁的水信倉,寧連章告訴記者,一期綜合管廊建設的結構形式是雙倉,這里比電力倉要寬一些,寬度達3.5米左右,墻壁一邊是直徑較大的空調給水管,另外一邊則是各種粗細不一的管線躺在各層架子上。
一期管廊覆蓋面積10平方公里
江北新區核心區一期綜合管廊項目生產副經理寧連章說,“這四排留給聯合通信的,你看這個標牌,留給聯合通信用的,用來布置它的管線,上面這個呢,是我們管廊自用的腳架,包括管廊自己的監控、管線,以及管廊自用的電纜,這邊呢,是給水管,以后的自來水管,另一側是空調管,分為兩條,一條是空調給水管,一條是空調回水管,達到一個循環利用的作用。”
記者看到,綜合管廊內還裝了監控裝置,養護人員在后臺指揮中心就可以看到管廊內的動態,及時發現問題,方便檢查維修。
寧連章對記者說,“以后還有煙感、溫感各種傳感器,我們就可以在監控中心及時發現問題,檢修就會更方便。”
據了解,一期綜合管廊工程南至濱江岸線,東至七里河,北至迎江路,西至商務東街,覆蓋面積10平方公里,納入了給水、電力、聯合通信及空調管等各種專業管線,總長度約13公里,目前已完工交付,綜合管線已具備入廊條件。
綜合管廊造價高卻“一勞永逸”
這樣的綜合管廊造價如何,又有什么好處呢?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地下綜合管廊一公里的造價在四五千萬,好處卻是“一勞永逸”。
記者在江北新區核心區綜合管廊監控中心門外豎立的工程簡介上看到,這個項目由中交二航局負責建設,規劃總長度13公里,總投資額達6.5億元,算下來,相當于每公里投資4900多萬元。其中,雙倉造價比單倉要貴,一公里造價約六千萬。
由此看來,開挖綜合管廊的造價,確實比傳統的鋪設方式要高不少。按照傳統的施工方式,開挖1公里道路成本可能需要數十萬元,不過,如果十多種管線都開挖,反復多次,施工成本一項就高達數百萬元,后期的開挖成本則更高。
從長遠來看,綜合管廊可謂是“一勞永逸”,建設地下綜合管廊首先是節約土地資源,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馬路拉鏈”的問題,建綜合管廊后,各單位維修人員只要進入地下進行維修即可。另外,綜合管廊的壽命也比傳統的要長,可以長達100年。
寧連章對記者說,管廊集各種管線于一體,各種管線進入這里,方便以后檢修,解決了城市拉鏈式馬路的情況,解放了城市上部空間,沒有各種桿線,城市更美觀更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