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一來,城里看海”,今年以來全國已有超過150個城市因暴雨洪水發生了內澇。寧波是以“水”為核心的水網城市,過去的臺風季,也經歷了內澇困局。今年國家多部門聯合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寧波也決心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其實,得益于9年前便超前引入先進理念,地處江北區的慈城新城近年來已形成了“海綿體”,采用“滲、滯、蓄、凈、用、排”措施,率先建成2.66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示范區。
近日,記者來到慈城新城。行至新城中央,中心湖好似一面明鏡讓人眼前一亮。湖中水光瀲滟,時有白鷺掠過,湖邊綠樹婆娑,有人散步有人小坐,呈現出一派獨有的閑靜之美。
面積26.9公傾的中心湖是慈城新城的“綠肺”,也是一個龐大的“排澇池”,堪稱城市里的“雨洪公園”。
每當強降雨來時,中心湖排澇池接收來自西北和西南(官山河以西)兩區域內水路的水,雨水徑流通過小區地塊周圍的路邊生態濾水帶或鄰近水邊生態帶排入中心排澇池。同時,地表水經人工濕地循環得到進一步處理和凈化,處理過的水將作為慈城新區的水資源,重新分配到小區地塊內作為灌溉用水和其他用水,從而起到蓄洪和水處理凈化再利用的作用。
寧波市慈城古縣城開發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嚴再天介紹,慈城新城中心排澇池能容納約20萬立方米降雨,設計常水位為1.1米,最大水深2.5米,平均水深1.4米。為滿足周圍區域的防洪要求,防洪泵站在持續降雨、池內水位高于1.2米時啟動,將水由湖中抽出,直到回落至常水位。為提供區域內綠化灌溉用水,排澇池水位低于0.9米時,補水泵啟動補充水,直到水位上漲到1.0米。
慈城新城區域內的主要道路都是“海綿道路”。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道路兩旁各是一道約2.5米寬的“下沉式”綠化帶,草地比周圍路面下凹約20厘米。“這是一個‘沉下去的綠島’,不僅有綠化美觀作用,還能收集和涵養水源。”慈開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每當發生強降水,通過這片下沉的綠化帶,路面多余的雨水就可以下滲和凈化,同時又能補充和涵養地下水,減少綠化灌溉用水。
“早在2006年慈城新城開發建設啟動時,慈城新城就借鑒了澳大利亞水敏感城市設計理念,對雨水徑流污染進行凈化、回收、利用。近年來啟動的項目,包括全長23.7公里的慈城新城核心區“兩縱一橫”路網及官山河以西路網,以及中心湖的開挖和景觀建設,都引入了‘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嚴再天說。(徐欣 吳紅波 黃利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