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山城,重慶的地下空間一直是建設開發的重頭戲。昨天,重慶時報記者從市建委了解到,我市將為地下車庫、地下古跡、市政管線等城市地下空間建立全市統一的電子數據庫,逐步實現地下空間信息化的體系建設,方便地下城市的管理。
時報記者昨天從市建委獲悉,《重慶市城市地下空間信息電子數據庫標準》已經出爐,記者從征求意見稿中發現,我市將主要針對地下交通設施、地下市政設施、地下公共管理和服務設施、地下商業服務業設施、地下物流倉庫、地下防災設施等地下建筑物,以及包含給水、排水、燃氣、熱力、電力、信息與通信、工業,綜合管溝、特殊管線、不明管線等地下管線建立全市統一的電子數據庫標準,讓城市的地下空間更加透明,便于管理。
建立這樣的數據庫,到底有什么作用呢?市建委相關工作人員給時報記者舉了一個例子:目前公共道路下的管線產權單位各自為政,時常遇到一條新建的道路還沒修多久,就因為前期規劃不足,沒有一個統一的數據庫,管線需要重新布設或者維修,工人不得不把新路剖開,活生生造出一條“拉鏈路”。“工人施工時不知道其他管線的布局,一不小心挖斷管道,常常造成附近居民停水停電。”
“有了這個地下空間數據庫,人眼看不見的地下管線的管理將更加方便。”該工作人員表示,地下空間信息電子數據庫建立后,相當于給地下管線頒發了一張“電子身份證”,地下管線的管理將擁有一張清晰、統一的規劃設計“圖紙”,更加便于管理。與此同時,通過數據庫,不僅可以查詢到基礎地形圖數據,還能查詢到市政設施類數據涵蓋的地面設施及地下設施等數據,可以保證全市各單位生產和使用的空間信息能夠相互轉換,實現信息的共享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