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長春市首條地下綜合管廊——南部新城乙六路綜合管廊的施工現場一派忙碌。在距地面10米左右的地下,用混凝土澆灌的類似走廊的空間內,將“入住”電力管線、給水管線、熱力管線、通信管線等,周邊小區完工后,這些管線將直通小區內。計劃到10月15日,總長2.8公里的南部新城乙六路綜合管廊將完成1.7公里,明年全部完工。
管廊內管線有“獨立”空間
“南部新城乙六路綜合管廊是省內首家開工建設的管廊,8月25日正式開工建設。”現場,中慶建設有限責任公司長春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南部新城乙六路項目經理部技術管理員郝鵬博告訴長春晚報記者,該管廊西起芳草街,東至甲三路,位于乙六路南側。目前,已完成管廊主體結構66米,基坑開挖120米。受氣候影響,今年的工期到10月15日,將完成1.7公里。
記者在現場看到,施工人員在距離地面8.5米到10米、由混凝土澆灌的管廊空間里工作。完工后,空間內將設有電力倉、給水倉、熱力倉和通信倉,管線都有獨立空間,還有消防、供電、照明、監控、報警、通風、排水、標識系統及控制中心等附屬設施。
管廊建設中也不影響道路通行
目前,長春市的地下管道都是“各自為陣”,無論是哪種管道需要維修或排遷,都要將道路掀開,“馬路拉鏈”一直為市民所詬病。
“地下綜合管廊就是解決道路‘開膛’問題的,無論是維修管道還是改遷全在地下進行,道路的通行不受任何影響。”郝鵬博指著施工現場說,管廊建設都是在不破壞道路的情況下施工的,“利用人行道和綠化帶進行施工,道路還能正常通行。”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成后,能遠程對地下管線運行開展監控。“工作人員在監控中心隨時能看到管廊內的情況,及時查找到問題源。”他說,這也避免了因管線問題導致的長時間停水停電等情況。
多個預留口就為方便出入管廊
需要維修或改遷管線時如何不破壞道路?“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規劃了預留口。”郝鵬博說,在乙六路路口南北兩向都有預留口,將熱力、排水等管道進行預留。待周邊小區建成入住后,地下綜合管廊將服務于居民生活所需。
除預留口外,管廊內每隔200米還預留了吊裝口。“吊裝口伸出地面,高出地面50公分,上面有保護設施,有需要時可直接進入管廊內施工。”同時,管廊的起始位置各設置一個人行出入口,方便維修者、管理者出入。
管廊全部外包“橡膠”防滲水
地下綜合管廊使用后,能否承受得住長春的“三九天”?常年在地下如何保證防滲水?管廊的建設和地鐵的施工工藝差不多。施工人員在外面包了一層特殊的材料,這種防水卷層有點像橡膠,在不被外力破壞的情況下,可以一直保持防水性能。同時采取的混凝土抗滲技術,可以保護管廊不受滲水的“侵害”。
今后新修道路前先修管廊
地下綜合管廊安全、方便,折射出的是一個城市的建設能力和綜合實力水平。“今后,長春市再建新道路前會先修管廊,這是未來的趨勢。”郝鵬博說。
今年,長春市力爭開工建設天澤大路、皓月大路、南部新城乙六路等4條路、共計17.3公里地下綜合管廊。到2020年,全市規劃建設地下綜合管廊179.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