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于7月初正式開工,涉及4條道路:北迎賓街、康平路、紫氣大路、接融大街,共計12.87公里,成為吉林省建設最早、進度最快的城市。
地下綜合管廊是保障城市運行的重要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四平用這一項目補齊城市建設和民生改善的短板。市委書記劉喜杰說:“我們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與城市總體規劃相結合、與智慧城市建設相結合、與市政道路建設相結合、與社會資本相結合,通過這"四個結合"把四平的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這一百年民生工程打造成我省的樣板工程,為明天的城市建設留足空間。”
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之初,四平市首先開展城市地下管線普查,統籌各類管線的實際發展需要,綜合考慮城市空間開發利用的遠景發展,邀請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編制了《四平市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2015-2018年度)。該市將電力、給水、供熱以及中水回用、工業預留管線等納入管廊內,特別是結合低碳城市建設,在管廊內預留了電動汽車充電樁專用電纜,像新能源汽車可以隨時充電。
在管廊建設現場,記者看到接融大街30米的主廊已經完成,土建圍護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可保證管廊50年以上的使用壽命,并按照規劃要求預留50年的發展增容空間,做到一次投資,長期有效使用。同時,管廊內預留巡檢和維護保養空間,并設置必需的人員設備入口和配套保障的設備設施。
四平市還創新項目管理方式,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模式,在全省率先聘請第三方項目公司實施項目管理,取代以往組建臨時建設辦公室的模式,對規劃設計、工程程序、施工協調、現場管理實施全方位的專業化管理。同時,還開通了微信公共平臺,隨時通報工程進展情況,解決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各類問題。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為解決管廊建設的迫切性和政府財政當期資金不足的矛盾,四平市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的模式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組建了四平市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投資運營公司,吸引了中電建公司、中三冶集團、中國二十二冶集團、中金建公司、金隅水泥等6家央企出資,真正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據了解,到8月13日,四平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已投入6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