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線”成為“安全線”
新華報業網訊 再過一周,穿行徐州市銅山區利賈公路的輸油管道就能消除安全隱患,“穿上”保護裝置。自我省啟動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保護暨隱患整治專項工作以來,這樣的“補課”還有不少。
據最新統計,江蘇境內油氣輸送主干管道多達37條,總長度3673公里,若首尾相連,可以沿滬寧高速走近7個來回。此外,全省還有近6.2萬公里的城市燃氣接入管網,它們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也是時刻關注的“安全線”。不放過管線上的每一處隱患,成為我省新一輪安全生產大檢查的重中之重。
百噸重卡碾軋,管道難堪重負
利賈公路途經徐州市銅山區萬莊村,魯寧線原油管道穿村而過,其中的116米正好穿越公路,埋藏深度離地僅2.8米。“利賈公路是鄉一級公路,限載40噸,隨著周邊工廠增多,常年有載重100噸以上的重卡通行。”中石化管道儲運公司徐州輸油處副處長袁蔚介紹,長期承受重壓,管道極易出現應力變形而破裂。這一重大隱患由省安委會掛牌督辦,破路施工歷時一個月。
類似的安全隱患全省還有不少。“江蘇每年成品油、天然氣消費量分別在2000萬噸、140億立方左右,管道運輸是主力。”省能源局局長張世祥介紹,按照國務院安委會油氣管道安全整治“三年行動”部署,去年全省排查出隱患1431處,其中,占壓825處、安全距離不足376處、穿越密閉空間230處,到今年6月底已整改1203處。今年初,我省二次核查確認了394處隱患,到7月中旬已整改166處。
“部分管道老化、腐蝕嚴重,穿越人口密集區、安全防護距離不足,與雨污分流管涵、電力電纜明渠等相交相遇,以及建筑物占壓”。省安監局局長陳正邦坦言,相比其他省,江蘇城鎮化程度高,油氣管道與沿線區域爭土地、爭空間的矛盾突出,隱患基數大、風險更高。
分屬“婆家”多,整治協調難
“油氣管線隱患整改涉及面廣、資金投入大,還有不少歷史遺留問題。”徐州市安監局監管一處處長王化明坦言,迫切需要央企和地方協調解決。
目前,全省37條油氣管道涉及12家管道輸送企業和管理單位。從各市看,徐州6條管道分屬于5家單位,其中跨省管線4條;蘇州13條管道分屬于中石油、中石化、省天然氣公司、吳江管網公司和3家燃氣電廠;南京10條管道除了隸屬于中石化、中石油系統,還涉及南京空港油料公司。
業內人士坦言,央企的管道實行分段管理,一個管理處管轄好幾個市甚至跨省,碰到問題經常推諉,不愿擔責、不愿投入。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4公里范圍存在連續占壓,管道需要改線8.8公里,經過多輪協調才確定費用分攤方案——直接工程費由管道公司承擔,吳江區政府負責工程涉及的征地、拆遷、農業水系調整、地塊整理、補償等。
企業擔主責,政府嚴監管
管道位置、周邊設施等基礎信息分散,制約了安全監管、應急處置。隨著經濟發展,我省陸上油氣田、海上油氣田、進口油氣等不同類型的管道將更加復雜,對分類管理、信息調度的要求更高。按照省政府要求,“數字地圖”明年底前要建成,對全省管道實現在線監控。
“日照—儀征”輸油管道途經贛榆縣,一家個體農資倉庫占壓管道80米,管道建設在先、倉庫建設在后,本屬于違法占壓物,搬遷補貼卻要價300萬元,此類情形將被重點治理。目前,全省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已成立,省政府直接牽頭,17個省有關部門配合。為避免權責混淆,我省明確,管道企業承擔主體責任,對管道報批核準、施工建設直至建成投運全過程監管;屬地政府承擔監管責任,對本轄區內的油氣管道保護和安全生產全面監管。記者黃偉王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