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之后,國內城市將向“馬路拉鏈”開戰,并以此拉動萬億規模的基礎建設投資。
相比2013年國務院文件提出的地下管網建設,這次直接提出了“管廊建設”的思路。其方式是將平時直埋地表的通信、電力、給水等管線“搬家”到地面10米以下的綜合管廊。
“這是一項‘良心工程’。包括通信、天然氣、供暖管道,甚至高壓電纜都要進入地下管廊”,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般直徑5米左右的管廊就可以裝下全部這些管線,人員通過豎井進出管廊進行維護”。
一些地方政府的“摸底”顯示,目前城市的地下管線包括水、電、氣、通訊等7大類,排水、給水、電力、燃氣、電信、有線電視、銀聯網絡、工業管線、熱力管線等17種。
1994年,上海浦東新區張楊路建成了國內第一條市政綜合管廊。這條管廊全長約11公里,耗資2億元,分為敷設燃氣管道的燃氣室和敷設通信、電力線路和水管的綜合室。但公開報道稱,建成后多年,張楊路管廊仍閑置過半,卻有單位繞過管廊,在周邊道路開挖敷設管線。2010年,上海世博園區的地下管廊長約6.6 公里,總投資卻高達約17億元。
除了耗資巨大之外,17種管線有17家運營單位,各有各的利益和主管部門,如何協調17根管線進入統一的管廊,考驗著地方政府的協調能力。
萬億投資開啟
這樣的一幕正在城市馬路上頻繁上演:施工人員拿著分屬各主管部門的地下管網圖,但一鏟下去,要么挖斷了電纜,要么挖斷了地下燃氣管網。
《2011年中國城市地下管線發展報告》的數據顯示,2008年-2010年,僅媒體報道的地下管線事故每年就數以千計,平均每天約5.6起。
為了避免對馬路反復“開膛破肚”以及由此帶來的安全事故,地下管廊在國內城市早已零星應用。1958年,北京市為了配合建國門內大街道路的拓寬改造,在三個路口修建了過街性質的綜合管廊。1959年修建了1000多米長的天安門綜合管廊,其中敷設了熱力、電力、電信管線,并預留了自來水管的位置。
到了2005年,當時的建設部城市建設司明確將“推廣共同溝和地下管廊建設和管理經驗”列入其2005年工作要點。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一名工程師的文章寫道,截至2008年,國內綜合管廊的建設總里程已超過150km,分布在上海、廣州、佛山、昆明、寧波、武漢等地。
2006年,北京中關村建成連通20棟大廈的約2公里長的地下管廊,管廊平均深12米,最深處達14米,分為三層,地下一層為汽車道;二層是車庫、物業用房;地下三層鋪設電力、電信、水、天然氣、熱力等市政管線。
7月31日,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介紹,目前國內各類新區、園區、成片開發區域每年新建道路約1.5萬公里,“如果20-30%配建綜合管廊,僅這部分大概就有4000公里左右”。陸克華介紹,每公里綜合管廊的成本約為1.2億元。
有報道援引申萬宏源的研究認為,綜合管廊的建設將是我國城市建設的拐點和轉折點。該研究按照2011年國內市政管線長度測算,認為配套管廊長度約為37萬公里左右,在不計算拆遷等成本的情況下,所需資金就將近4萬億元。
公開報道稱,由上海市房屋土地資源管理局全額投資的5.8公里安亭綜合管溝,實際投資超過了每公里3000萬元人民幣,而每年后續的管理和維護費用,至少在100萬元人民幣。亦有文獻介紹,北京中關村地下管廊的成本,是直鋪管線成本的1.74倍。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夢恕介紹,南方某市已完成了長達60公里的污水和雨水管網規劃,但因為耗資巨大,“準備先投入7億元進行局部試驗”。
昂貴的成本仍擋不住地方政府的投資熱情。公開報道稱,重慶市江南新城的地下管廊規劃全長82.8公里,總投資約74億元。海口市編制完成的示范項目總長44.68公里,總投資約36.1億元,計劃3年建成。長沙市也規劃至2017年,將在試點區域內建設總長度63.3公里的綜合管廊,總投資約34.66億元。
管廊并不僅在新建道路上建設,“老舊城區不是推倒重來,要結合老舊小區改造、舊城改造、道路改造、河道的治理,用這種方式鋪設下去,比如一年有個兩三千公里”,陸克華說。
跨部門協調難題
“綜合管廊是一個很昂貴的基礎設施,它不僅涉及廊體建設和維護,還需要配套的消防、排風、監測系統”,上述不愿具名的工程師說。
今年4月,住建部會同財政部確定10個城市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計劃3年內建設地下綜合管廊389公里,總投資351億元。
湖北省十堰市位列其中,《十堰日報》報道稱,十堰市在湖北省內城市實現了“四個率先”,其中包括率先出臺了《地下管線強制入廊管理辦法》,與符合條件的14家管線產權單位全部簽訂了入廊協議。
“已建設管廊區域,所有管線必須入廊,管廊以外區域不得新建管線;既有管線應逐步遷移至地下綜合管廊。”住建部副部長陸克華7月31日表示。
但這正是地下管廊發展的最大阻礙。“對于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不同的地方政府可能由不同的部門牽頭組織,政策長期沒有明確統一的主管部門”,上海中茂律師事務所律師鄒紅黎告訴記者,她曾參與起草了《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管線綜合管溝管理辦法》,這是國內第一部關于綜合管廊的政府規范文件。
2001年6月和2003年5月,北京市曾提出在擬建的兩廣路和南中軸道路下修建地下綜合管廊。“但最終因為沒有明確的管理及投資主體,各管線主管單位不愿意進入而作罷”,上述工程師說。
“早在2002年時,北京市某區就完成了全區的地下管線狀況探測,準備在第二年計劃在大型市政項目下都建設地下管廊,但也因為有些單位不愿參加而沒有成功。”他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錢七虎曾撰文稱,在我國的現行管理體制中,市政管委雖是地下管線的管理單位,但其對各地下管線的權屬單位并無行政權,在涉及到不同部門或領域的具體利益時,難以做到協調管理。
他寫道,“如北京為了建設‘北京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市政管委向各權屬單位要求得到管線數據時,還是經過北京市委書記會議上討論通過才得以完成。”
其中的利益在于,各管線主管單位在直埋管線時,可以無償使用國有土地,但卻可將成本攤入公共服務收費中,如果改為將管線入廊,還需要向管廊運維方繳納費用。
“我認為今后從地面到地下50米左右的地下空間利用,都需要繳納土地使用費用,從而規范地下空間的無序利用”,王夢恕說。
早在2006年,南寧城建管廊建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管廊公司”)就得到了南寧市的特許經營權。但《南寧日報》2011年9月報道,截至當時,由管廊公司按照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原則投資建設的項目仍屈指可數。
管廊公司是南寧市城建投資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后者是南寧市國資委[微博]所有的國有企業。但國內城市市政管線運營主體多元,央企、省企、民企和外企均有涉及,難以與一家市屬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
國辦2014年6月下發的《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新的思路,其中寫道,“鼓勵管線單位入股組成股份制公司,聯合投資建設綜合管廊”。(編輯 譚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