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暴雨,就會引發市民戲稱的‘看海’現象。”7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的一席話,引發各界對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關注。會議確定,在全國開展一批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示范,通過貸款貼息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管廊建設和運營管理。
7月30日,烏市高鐵片區新客站北側的地下綜合管廊,綜合管廊為混凝土建造,分兩個“倉”,圖為其中一個“倉”的內部。制圖/楊波
記者獲悉,在新疆,城市綜合管廊建設處于起步階段,目前只有烏魯木齊市正在建設一條城市綜合管廊,位于高鐵片區。“高鐵片區地下綜合管廊項目于2013年10月開工建設,綜合管廊平面全長約4.3公里,沿衛星路南延、北站前路、緯九路、天柱山街成一環線,計劃總投資2.9億元,將把排水、燃氣、供水、熱力、電力、通信等各種市政管線全部入廊敷設。目前主體工程已完成85%,8月底主體工程全部完工。”新疆齊魯建設項目管理有限公司北六標監理部監理孫旺說。
所謂地下綜合管廊,其實和城市里的地下通道非常類似。不同的是,通道走的是人,綜合管廊通過的是各類管線。當然,出于封閉考慮,綜合管廊不會有地下通道寬敞的入口,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凸起于地面的探孔,便于人和材料進入管廊內部。
孫旺說,地下綜合管廊采取“適度超前,留有余地”的設計,能夠解決之前“一種管線出問題,城市道路就要重復開挖”的頑疾,還能較好地解決城市上空線網密布的問題。目前,烏市各類地下管線總長6000余公里。由于管線建設管理缺乏統一規劃,分布錯綜復雜,設施不完善且存在老化現象。如果將現有市政管線全部改為地下綜合管廊,將面臨巨大的資金壓力。
為此,2013年烏市政府經過統籌考慮后,采取分步推進的方式進行全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工作,即將城市重點建設新區作為重點,同時結合老城區改造,逐步推進綜合管廊的應用。具體來說,就是在高鐵片區、會展片區等城市重點建設新區和主要道路交叉口及與地鐵、立交橋交會處,采取逐步推進的方式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將城市各種地下管線同步全部改為綜合管廊的經濟壓力到底有多大?一組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在中國10個城市試點建設389公里地下綜合管廊,總投資351億元,平均每公里投資9000萬元,這還只是廊體加上管廊附屬設施設備的投資。如果算上廊管線,每公里投資約1.2億元。此外,綜合管廊建設為一次性工程,不宜進行分期建設,因此資金投入量大而且集中。
再者,綜合管廊的管理要求也較高,由于內部各類管線權屬單位不同,管理職責分散,統一管理難度大。同時各類管線組合在一起,對于安全管理防范措施要求也更高。(記者曹華 馬元 通訊員杜冬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