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综合在线-国产精品综合-国产精品资源站-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Language : English  |
申請入會 |注冊 |登錄

“應制定統一法規,實行統一管理”

發布時間:2015年8月3日 | 來源:南方日報(廣州)

重構地下“生命線”

——把脈廣東城市地下管廊

在城市建設中,眾多地下管線連接千家萬戶,輸送水、電、燃氣等必需能源,提供通訊等服務,保障城市運作。地下管線的安全高效運作堪比城市的“生命線”。

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從地上延伸至地下,以地下管線為代表的“里子”工程受到國家高度重視,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也全面啟動。在本系列的前兩篇報道中,分別探討了新區和老區如何通過建設綜合管廊和管線改造升級等方式,節省地下空間、提高城市安全、拉動經濟增長。

那么,地下管廊投入巨大,如何解決資金來源促進可持續建設?下一步應當如何完善法律法規保障運行機制?地下管線涉及部門眾多,如何進行統籌高效管理?……

面對這些疑問,南方日報記者邀請四位在地下管線建設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為提高地下管線管理水平建言獻策。

南方日報記者 肖文舸 實習生 趙雅

汪傳新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廣東分院院長

黃德全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

劉 鵬 佛山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姜文青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委員會專家委員

錢從哪來?該怎么花?

專家

觀點

1.投資用PPP模式 范例:甘肅、臺灣地下管廊建設

2.運營時收費 范例:廣州大學城地下綜合管廊

南方日報:目前,綜合管廊建設主要依靠財政資金支持,為推動管廊建設可持續發展,應該如何完善豐富建設和運行管理的資金來源?

汪傳新:綜合管廊建設目前主要依靠政府。傳統直埋式地下管線雖然初始投資成本低,但后期維護、運營等成本累積起來投資很大,而且日后維修等過程可能對周邊居民造成較大影響。從入廊單位角度,比如電力等管線入廊后更好維修,一些管線使用壽命更長,這些管線單位可以承擔更多的責任。當然,綜合管廊建設后政府也有利,可大大節省土地空間,同時減少“拉鏈路”等等,也為居民生活帶來便捷。

我認為在建設中可嘗試吸納更多社會資本,因地制宜掌握政府投資和入廊單位的投資比例。據我了解,甘肅白銀地下管廊總投資約22億元,其中政府投資近半,其余采用PPP模式投資。

劉鵬:歐美是將地下管廊納入市政基礎設施范圍由政府負責修建。我覺得臺灣的做法更值得借鑒,他們采用建設階段政府出總投資三分之一,管線等相關單位湊三分之二。對我們來說,比如鑒于管線單位傳統埋設肯定還是花錢的,能不能嘗試把花的這部分錢都交給政府,不足的部分由國家來補足,都可以考慮。

黃德全:廣州在這方面有所嘗試。目前廣州大學城地下綜合管廊就是國內不多的實現運營維護收支基本平衡的地下綜合管廊。按照慣例一般地下綜合管廊運營兩年之后,會由物價局進行核定成本,即對直埋成本價、運行維護費等進行核定,然后出臺文件明確收費標準,各單位需要按規定繳納日常維護費。

南方日報:那么在管廊后續運作中,應該如何完善付費機制?

劉鵬:是的,這主要是按照“企業有償租用”的模式,各專業管線單位繳納入廊費,然后也為日常維護付費。其中,入廊費收取標準可參照直埋成本的原則確定,日常維護費可根據各類管線設計界面空間比例,由各管線單位合理分攤的原則確定。

黃德全:大學城的特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域,當時在規劃層面已經進行了很好的控制,即對于建設好綜合管廊的片區不再另行規劃。比如說綜合管廊已經預留了電力管道,如果有關管線單位不入廊的話,以后再要申請單獨建設專業管廊的話規劃部門就不會再批了,所以必須要入廊。

目前,我國還未形成統一的運營管理機構,我認為首先要建立統一統籌的管理部門,其次劃分入廊單位權屬和職責。比如在道路的分配原則、地下管網利益分配機制等方面進行完善,才能更好進行管理。

汪傳新:可以嘗試入廊后維修管線還是由管線單位自己負責,至于日常維護則可以委托一家管理單位,資金成本由入廊的單位來分攤。

事由誰管?該怎么管?

專家

觀點

1.成立綜合管理部門 2.制定統一的法規和制度

3.利用信息化技術

南方日報:還需要重點解決哪些問題,以提高地下管線管理水平?

姜文青:我國地下管線管理還需要完善相關法律規定,再就是進行統一行政管理。

汪傳新:特別針對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我認為建不建、由誰建、誰投資、誰管理等等這些問題,這些都要制定統一的法規和相應制度規范,建立綜合管廊配套政策。

劉鵬:我覺得廣東省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可以嘗試出臺省層面的規范文件,比如出臺關于綜合管廊的管理辦法,然后促使每個城市出臺地下管廊建設實施細則,這樣能夠從更高層面更好地推動建設。

汪傳新:另外,地下管線權屬部門眾多、各自為政是管理面臨的問題之一。今后可以探討地下空間的開發交給一個部門,如通信行業現在就是各建各的,可以考慮集中一家作為施工單位。還可以探討將地下空間的開發集中起來,作為一種綜合資源統一開發。

南方日報:目前國內許多城市建設地下管線信息系統,我們應怎樣通過信息化建設提高地下管線智能管理水平?

汪傳新:廣州市排水管線就有信息系統,對排水管的鋪設狀況、使用年限、埋藏位置、簽署單位、清淤時間等實現信息化。

但是,因為不同部門對于自己權屬之外的管線情況不了解,可能會出現一些錯挖的現象。這就需要打通屬于不同權屬單位的各個信息系統,建設統一平臺。

姜文青:正如汪院長所說,我國的信息化建設需要資源共享,提高共享程度,讓管線單位掌握更加全面的信息。其次,系統信息動態更新需要重視完善,提高動態管理水平。

 

黃德全:利用信息化技術無疑是對地下管線進行科學管理的有效手段,而且要實施動態化管理,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機動態跟蹤等方式,將現場障礙和處理情況實時反饋系統中心。而且,我們應該自己開發管理系統、設立研發平臺,保證地下空間管網信息安全。

老城區怎么改造?

專家

觀點

1.采用纜線溝

2.借助舊城開發、地鐵建設等契機

南方日報:對于地下空間有限又沒有足夠條件進行管廊建設的老城區應該怎么辦?

劉鵬:對于老城區來說,最大的難度在于沒有地方,管線要增容,路下面已經滿了,找不到位置來改造。除了把之前埋下去的拆卸掉一部分進行重新整理整合騰出空間以外,特別針對電力和通訊管線,可以采用纜線溝等辦法改變埋設方式。

據了解,纜線溝包括電力和通訊等強弱電管線,相比于傳統埋設方式將至少可以節約地下空間一半以上。“因為傳統埋設對維修保養有平行間距的要求。一條線外側到另一條線外側要留出11.5米的凈距離。這樣的話管線鋪設寬度需求較大,地下空間資源造成一定浪費。可以初步估算,電力和通訊管線按照傳統埋設大約需要5.5米寬度,而采用纜線溝則大約需要2.5米寬度就足夠。

特別是城中村,空間受限很適合做纜線溝,在兩米范圍左右把強弱電都放進去。改變埋設方式不僅能夠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還能為未來發展過程中可能需要的集中供熱供冷或垃圾回收管等新鋪管線預留空間。

汪傳新:沒錯,如果老城區要建綜合管廊確實要仔細考慮。由于建設影響面大,針對已建城區,可以針對管線集中的地方,借助一些舊城改造或者是地下空間建設的契機。

劉鵬:與新區不同,老城區綜合管廊建設要選好區域,針對那些不能反復開挖的區域,結合舊有管線的改造、舊城的整體開發、地鐵建設等契機一起做下去。

策劃統籌:郎國華 鄧紅輝 王長庚 盧軼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