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廊,城市的另一張臉
多年來,好端端的馬路動不動便被開腸破肚,一直困擾城市居民的生活。而今,市政管廊的出現,終于有可能使“拉鏈馬路”成為歷史。
地下綜合管廊就像建在地下的房子一樣,是城市地下管線之家。在這個預留的地下空間里,可容納各種管線,以及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檢測系統、給排水系統、照明系統、電力系統、通信系統、消防設備等,是一種現代化、集約化的城市基礎設施。
地下管線屬于隱蔽工程,此前自來水、煤氣管道、電纜等在施工中被挖斷損毀的事故并非罕見。而地下綜合管廊不僅有專門的地下空間加以防護,而且配備的電子監控系統可以實時監控。地下管線的日常養護也更加方便,管廊的一般高度約3米,寬度根據路段不同有4到9米寬不等,在這樣體量的地下空間內,不僅檢修人員可以出入,一些小型的工程檢修車也能自如駛入。
成本高出30%,為啥還要建?
清除空中“蜘蛛網”、管線入地是近些年來蘇州城市“生命線”主要的敷設方法,但是隨著各類管線的不斷延伸、擴容,以往直接在地下埋設的方式,使得地下管線底數不清、分布不明等問題日益突出。打造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系統提上了議事日程。
今年蘇州成為國家首批10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之一。根據申報方案,蘇州將在未來3年建設5個地下綜合管廊試點項目,總長度約31.16公里,力爭打造“地下標桿”。
首先,可避免“馬路拉鏈”的產生。以往地下管線在補充、更新或者擴容時,往往會開挖城市道路,既浪費,又破壞了道路的園林綠化,還給百姓出行帶來了不便。而建成綜合管廊后,只需在廊內接入、調整即可,不影響路面,可以節約養護、修繕等費用。其次是使用壽命更長。傳統管道一般使用壽命在20年左右,而綜合管廊使用壽命可延長至100年。
城市里子工程,蘇州如何踏破這道坎?
市政管廊就是針對城市地下管線建設重復開挖路面的現狀,力求將地下管線集中綜合布置在一條管廊內,以達到節能、環保、長效使用的目的。
地下管廊的建設也面臨著一些難題。一個是建設成本和運行維護成本比較高,建設成本比傳統的直埋方式要高出30%左右,1公里的造價成本大約在5000萬~1億元。在建設和運營成本分攤等問題上,國內還沒有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運作模式,制約了地下管廊的發展。一個是地下管廊的建設和運行牽涉多個部門,會改變現有利益格局。再者,入廊工作的協調難度大,一個是地下管廊本身是公益性的項目,缺乏盈利能力,政府財政支持的模式不可持續。
為此,蘇州積極創新投融資模式,已由城投公司牽頭,與供電、水務、電信、移動、聯通、江蘇有線6家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蘇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開發有限公司,作為市區范圍內地下綜合管廊投資建設運營的主要實施主體,被授予特許經營權25年。
未來10年,蘇州城區將建成177公里的地下綜合管廊,各縣市也將同步建設100公里以上的地下綜合管廊,逐步構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安全、高效、智慧的地下管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