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有效整合地下管線,合理利用地下空間,日前,深圳前海管理局制定并印發了《深圳市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共同溝管理暫行辦法》,自7月1日起正式施行。
前海共同溝規劃圖
共同溝,指的是“地下城市管道綜合走廊”,被譽為“埋在地下的政績”,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個隧道空間,將市政、通訊、燃氣、給排水等各種管線以及檢修系統集中布置在一個隧道空間,管線的安裝、檢修全在隧道內進行,徹底改變以往各種管道各自建設、各自管理的零亂局面。
深圳前海規劃的共同溝總長度約8.15公里,主要沿雙界河路、航海路、東濱路和興海大道設置成“E”字型,2012年7月啟動開工建設,目前位于前灣一路的試驗段及后續段綜合管廊已于2015年5月建成,其余路段正在開展前期設計工作。
“昂貴”的共同溝
在國外,鋪設共同溝是綜合利用地下空間的一種手段,一些發達國家已實現了將市政設施的地下供、排水管網發展到地下大型供水系統、地下大型能源供應系統、地下大型排水及污水處理系統,與地下軌道交通和地下商業相結合,構成完整的地下空間綜合利用系統。
相對于傳統管線直埋敷設方式,共同溝的優勢包括避免由于敷設和維修地下管線挖掘道路而對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影響和干擾,保持路容的完整和美觀;降低了路面的翻修費用和市政管線的維修費用,保持了路面的完整性,增加了市政管線的耐久性;便于各種市政管線的敷設、增設、維修和管理;由于共同溝內市政管線布置緊湊合理,有效利用了道路下的空間,節約了城市用地;提高城市的綜合防災與減災能力等。
但是,共同溝也是非常燒錢的城市設施,建成后維護運行成本也十分高昂。結合前海的城市發展和地質情況,建設共同溝也存在種種問題。首先,共同溝不便分期修建,一次投資較大,作為填海區,前海合作區地質條件較差,進行基礎處理或基坑支護也會增加建設成本。另外還包括由于各市政管線的主管單位不同,統一管理難度較大以及前海地區規劃地下空間開發量大,地下軌道線密集,建設共同溝后改建難度大,地下空間建設協調難度大等問題。
需考慮社會綜合成本
單從顯性投入來看,共同溝的成本的確較高,但綜合的社會成本卻十分合算。修建共同溝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遠超出共同溝自身建設時所增加的一次性投入,這也正是發達國家努力推行共同溝技術的原因之一。
資料顯示,以臺灣信義6.5公里共同溝為例,比單項建設各類管道投資多出5億元臺幣,但使用后產生的效益卻接近2337億元臺幣:包括堵車、肇事等社會成本的降低、道路反復開挖及管線維修成本的減少等。實際上,國內城市中每年因施工產生的地下管線事故,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50億元,間接經濟損失約400億元。因此,修建共同溝,對整個城市來說具有長遠的、宏觀的隱性收益。
另一方面,當下我國由于地下管線混亂引起的各類事故頻發,筑牢地下工程,可謂良心之舉。作為城市道路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重要部分,共同溝在保障城市供應、克服城市規劃與市政管線發展變化之間的矛盾、提升城市環境的前提下,對于有效集約城市地下空間、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都有著非常大的作用。
打破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
但是,由于城市地下管線涉及到的眾多部門,職能上相互交叉,職責不清,關系不順,管理起來并非易事。
另外,地下管道是“看不見的工程”,如果建設與管理脫節,缺乏強有力的統一協調,各部門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各行其是,建設和管理便會缺乏系統性、一致性。
為此,首先必須打破“誰擁有、誰管理”的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
日前出臺的前海共同溝管理暫行辦法就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辦法》顯示,前海共同溝由前海管理局投資,并按照統一建設、有償使用、收益分攤、安全運營、節能環保的原則建設施工。此外,作為共同溝管理的主管部門,前海管理局還將承擔監管共同溝的建設、維護和使用、監督共同溝維護管理資金支出以及考核維護管理共同溝單位的工作績效等職責。
相關人士認為,《辦法》可以說真正實現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的模式,結束了傳統的多家報批、多頭建設模式,厘清了相關職能、權限和責任,并建立起共同處理事務的協調機制。同時,《辦法》還規定,在工程竣工后三個月內,將共同溝信息數據報規劃國土部門備案并納入全市地下管線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在前海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這些信息還將進行全面收集和及時更新,包括建設地下管線數字化管理平臺和信息共享機制,建立情況收集、處理、反饋信息系統,實行精細化管理,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