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對于家住東河區的李先生來說是個特別難忘記的日子。那一天,他步行途經巴彥塔拉大街與耐火廠路交叉口時看到有一股淡藍色的氣體從不遠處的土坑里噴涌而出,還聞到了嗆鼻的煤氣味。“我意識到那里發生煤氣泄漏,急忙跑開并撥打了燃氣搶修電話。當時好后怕呀,到這里之前我剛好將吸完的煙頭扔掉了,如果當時還拿著煙頭后果不堪設想。”
將李先生置于險地的罪魁禍首是某建筑公司在改造耐火廠路時挖斷了燃氣管道,導致燃氣泄漏。這樣的事故并不少見,僅去年前半年,市燃氣公司管轄區內就發生了5次地下燃氣管線被挖斷導致燃氣泄漏的事故。包鋼煤氣公司也有多條地下燃氣管線在當時道路改造施工中被挖斷。這樣的事故也并不只是發生在包頭一個地區,從全國來看,地下管線頻頻出現爆管、漏水、漏氣等問題。究其原因,大多因為對地下管網沒有真實、完整地了解,因此施工過程中,經常會出現挖爆其他與本次施工無關管線的情況。
這樣因信息了解不足而導致的爆管事件,在包頭市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及信息系統建設工程完成后,將不會再發生。
摸清城市地下管線“家底”
城市地下管線是城市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城市的信息傳遞、能源輸送、排澇減災、廢物排棄等多種功能,是城市正常運轉,確保經濟社會和城市建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被稱為城市的“生命線”。地下管線如同城市的“血管”、“經絡”,一旦損壞就會危及“生命”。對于全國大部分城市來說,城市地下密密麻麻的管線具體分布在哪里,卻是一個模糊不清的答案。
包頭地下管線家底究竟如何?過去的管理中存在哪些問題?2013年7月,我市成立了由規劃、建委、發改、財政及管線權屬等27家單位組成的地下管線普查工作領導小組,開始對我市昆區、青山區、九原區、東河區、稀土高新區及石拐新區近750平方公里范圍的城市地下管線基礎信息進行調查摸底。
截至目前,已經普查地下管線12453公里,包括給水、排水、燃氣、電力、通訊(含有線電視、軍纜)、工業(不包括油氣管線)、熱力、人防工程等8類28種,并對1130公里共享數據進行了整理和監理檢查,使我市城市地下管線數據庫庫存數據達13583公里。包頭在全區率先邁入了地下管線有據可查、有章可循的大數據時代。
專家點贊管線系統
十幾個權屬單位圍坐在一起,每人面前放著顏色各異的圖紙,開上一天的會,相互交流彼此擁有的管線信息。開完會后,正式施工,時不時還會遇到挖斷別家管線的事故。在包頭市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及信息系統建設之前,這是很多城市想要在一個地方施工的真實情況。
6月12日,包頭市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及信息系統建設正式通過專家組的鑒定和驗收。來自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城市規劃協會、中國測繪科學研究院和北京大學數字中國研究院等部門的7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該項目整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項目建設完成了包頭市的地下管線及地形數據庫建庫,實現了跨平臺數據無縫拼接、海量多源數據一體化管理和多平臺功能一體化應用,有效提升了包頭市地下管線的規劃、建設和管理科技水平與工作效率,節省了人力物力成本,降低了管線事故和災害損失,促進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明顯的社會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廣價值。”住建部數字城市工程中心主任丁有良說。
在地下管線普查及信息系統平臺上,技術人員演示了我市青山路某路段的地下管線探測。電腦鼠標充當挖掘機,模擬挖開路面后,顏色各異、粗細不一的各種管線縱橫交錯在眼前。工作人員表示,假如該路段需要開挖,施工單位到規劃部門報備相應手續,然后就可以從信息中心免費調閱地下管線資料,實施精細化作業。
“包頭的地下管線信息系統讓普查得到的數據真正‘活’了起來。地下空間在數據上呈現出來,并通過大數據管理實現地下管線信息共享。逐步滿足政府部門和管線權屬單位在線應急需求,為智慧城市和安全城市建設提供了保障。”市規劃局副局長劉礡介紹,管線探測成果已廣泛應用于包頭市新都市區綜合管廊專項規劃、南繞城公路改擴建、包頭市城市部件調查等工程中,顯現出良好的社會效益。
“南繞城公路途經的園區比較多,工業、生活的供水、污水管線比較多。以前要想了解施工區域以及周邊的地下管線狀況,不僅要費勁跑部門周旋疏通,有時即使拿到的圖紙也不能完全反映地下管線的真實情況,幾乎全憑經驗施工,存在不少安全隱患。現在到市規劃局輕輕點點鼠標,就能一目了然,不僅節省了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節約了大量資金。”南繞城項目辦征拆組趙慧勇介紹,線管系統著實為南繞城公路改擴建提供了可靠依據和安全保障。
包頭市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及信息系統建設讓“地下智慧”包頭呼之欲出。
地下管線將變身“智慧管線”
通過地下管線信息系統的操作,地下世界顯然不再神秘了。進入管線信息系統,只要輸入道路的名稱,該街道地下的各類管線就可以以3D圖像的方式直接展現出來。不同的顏色代表排水、燃氣、電力等不同管線。可以選擇俯瞰,也可以選擇平視,地下的管線情況可以全部收入眼里。如果繼續點擊三維立體管線,地下有多少條管線,是什么類型管線,屬于哪個公司,相關閥門位置等屬性信息都一目了然。
地下管線的可視化,為各行業管線用戶提供全面的地下管線數據服務,輔助科學規劃和安全建設,有效避免盲目開挖和野蠻施工,減少挖斷管線造成的停水、斷電甚至爆炸事故的發生。同時在應急搶險的時候,顯得格外珍貴。如果發生危險事故,地下管線信息系統能快速定位事故地點,并能調取該管線的詳細數據及相鄰其他管線的數據,關閉離事故最近的閘門,為政府決策提供更科學有效的參考。
“管線信息系統是一個統一的、智慧化的系統,可以實現數據查詢、管網展示、權限管理、數據管理、行政審批、二次開發和實時監控等多種功能。線管系統如何把包頭市地下管線‘大數據’有效利用起來,關鍵還在于建立完整的共享機制。”劉礡介紹。
為此,線管系統專門搭建了內網和專網獨立運行的網絡結構,將數據物理隔離在內網中,共享的內容通過專網以服務的方式發布到相關部門和單位,保證了數據的安全。同時為了保證數據格式和規范的統一性,專門制定了管線探測、數據入庫、系統建設、數據檢查等各項標準。
同時,專門建設成立了指揮移動監察系統。監察人員隨身攜帶手持管線數據采集設備,對新建、改建、擴建的管線工程,隨時進行記錄,及時將違法違規信息和現場執法情況通過照片或錄像的形式實時上傳至信息中心,可嚴格控制未報先建、邊報邊建、擅自更改施工圖設計文件等違法行為的發生。
市規劃局副局長劉礡告訴記者,目前,地下管線普查數據已得到應用,下一步根據項目建設情況,將逐步更新數據庫,同時,增加探測安全點,讓數據應用更加精準。
“如果說地下管線檔案是記錄城市生命線狀況的黑匣子,那么管線信息系統則是保障生命線運行的安全網。”劉礡說,包頭市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及信息系統建設的驗收和科技成果鑒定,標志著我市地下管線信息化建設進入了新階段。我市城市地下管線普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城市地下空間規劃建設管理和信息化建設仍然有很長的一段路需要探索和前進。接下來的工作要強化地下管線動態更新機制,確保管線的現勢性,不斷提高城市安全發展能力,實現包頭的“地下智慧”,推動包頭市“數字城市”與“智慧城市”建設步伐。(記者 楊宏宇 姬卉春 制圖 李瑾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