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日雨量排名全國靠前 江陰城區排澇再臨大考
經歷了6月15日至17日的大暴雨后,江陰這幾天各處積水已紛紛退去,但根據天氣預報,6月25日至26日又將有一次大到暴雨襲來。“看海”的場景仿佛還在眼前,洪澇積水排泄不暢問題卡在哪里?
管網承載能力有限,改造跟不上實際需要
江陰的地下排水管網承載能力到底如何,記者首先做了個摸底。
據江陰市政處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江陰投入近億元先后實施了四輪防汛設施專項工程改造,對具備工程改造條件的易澇受淹區域,加快工程改造步伐,消除內澇隱患。先后新建排澇泵站3座、改造泵站3座、改造主干道路雨水主管1500米,完成了君山路30弄、君巫路91弄、人民東路155弄、環南路兩側區域等城區多處易淹內澇重點區域整治,改造城區主次道路積水點百余處,對存在墜井隱患的1000余座雨水窨井加裝了高強度防護網,進一步提高城區低洼區域的抗澇能力和安全防護水平。但江陰部分城區雨水設施建設標準偏低,特別是老城區的很多管網使用年限長、工況差,最多只可承受每小時36毫米降雨量或24小時12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而6月15日20時—16日7時,不到12個小時江陰城區雨量就達162.9毫米,超出承受能力2倍有余。
令人驚訝的是,每小時36毫米降雨量或24小時120毫米左右的降雨量,這只是管線設計中所謂1年1遇的暴雨。根據住建部的調查顯示,就全國來看,全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建設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小于1年,90%老城區的重點區域甚至比規范規定的下限還要低,連北京目前也僅有天安門廣場和奧林匹克公共區的排水管線達到5年一遇,即滿足每小時56毫米的降雨量。
所以,如果僅從降雨量承受能力這個角度看,多年來屢屢能以單日雨量排名全國靠前的江陰,“看海”場景幾乎可以斷定為經常出現。2011年江陰曾以單日雨量200毫米的紀錄與成都并列全國第一,去年江陰單日最大雨量也出現過105毫米,今年6月15日至17日的降雨過程中,江陰祝塘甚至出現超過了200毫米的特大暴雨,雨量高達274.9毫米。
今年6月15日至17日大暴雨后受淹嚴重的新華路隧道,可以算得上設計承載能力跟不上實際需要的一個典型例證。新華路隧道在翻修改造時,有關部門曾發布封閉施工說明稱,“新華路隧道建于2008年,由于當時該隧道處于城郊結合部,下設的直徑800毫米的管道可以勝任排水任務。隨著周邊小區的建立,到了雷雨季節,周圍的雨水都流向地勢低洼的新華路隧道,排水管的排水能力稍顯不足,最近的一次改造會置換上直徑1000毫米的排水管”,然而,此次大暴雨中新華路隧道照樣被淹得無法通行,有江陰市民發帖問,1200毫米、1500毫米……是不是接下來要換直徑更大的排水管才有用呢?
管網老化、設計不合理等問題同時存在
據江陰市政處工作人員分析,造成江陰老城區管網排水能力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早年建設的排水管道多為水泥管材質,抹帶接口,隨著使用年限逐步變長,工況不斷變差,很容易出現接口錯位、拉斷等情況,雖然管網仍可通水,但其排水效率卻已大打折扣。同時,道路兩邊的綠化根系長久生長深入管道,破壞管壁,壓縮了過水斷面,減緩了排水速度。一些項目在建設過程中,原有雨水排放口被廢棄或堵塞,現有道路管網排水能力又未得到同步提高,加劇了內澇產生,增加了周邊區域及部分沿線老小區的內澇發生幾率。
此外,部分建設施工單位防汛意識淡薄,在開發建設過程中,不尊重原始設計,擅自改變管道走向和管徑標準,而且破壞市政排水設施又不及時修復到位,導致道路小區積水受淹,比如一家經濟園就在開發建設時破壞了小區的排澇管道,建設時挖斷排澇泵站的排水管道等。還有,城區部分老小區的外圍區域在高強度快速度的開發建設中,由于新開發地塊的地面高程沒有系統考慮,普遍高于老小區的地面標高,使得這些老小區淪為低洼盆地,加上應有的排澇設施建設又不同步配套而發生內澇。
城市地表硬化程度日益提高,也是一個原因,在城市建設發展過程中,原來自然裸露的地表土壤被混凝土和建筑物硬化覆蓋,具有自然滲水功能的地表土壤面積被不斷蠶食壓縮,原本可以自然滲透的雨水只能以地表徑流形式進入道路管網排澇,大大加重了道路管網排水負荷,因原來設計建設的道路排水管網普遍管徑較小,更加無法滿足短時強降雨的排澇需要,從而產生了城區硬化面積不斷擴大而新的受淹易澇部位也不斷擴大的不良循環。
“縫縫補補”不治本,急需管網評估后對癥下藥
記者注意到,6月份其實江陰已經遭受了月初和上周的兩次暴雨襲擊,像新華路下穿隧道這樣的高危路段,有關部門的措施是安排了建設局、應急單位指揮人員以及值守人員對新華路下穿隧道“看守”:人工值守泵站,確保泵站有效運行,如遇雨量過急,雨水篦來不及排水造成隧道內積水,當積水達到15cm,第一時間組織人工在隧道兩端設置警示牌,禁止車輛進入隧道,并及時報告交警部門,提醒過往車輛繞行,并及時封閉人行道。但有江陰市民就此感嘆,“這些措施都治標不治本啊?”還有江陰市民認為,與其后期需要這么多的“縫縫補補”,還不如前期規劃設計的時候“一次成衣”。
不過,有關專家認為,目前靠修復地下排水管網的方法解決城市內澇的可能幾乎為零。“原因是地下管道不光是排水管道,還有污水、燃氣、電力等,馬路下面的管道都排好了,現在把其中一個的尺寸變大顯然行不通,原先誰挨著誰、離多遠都設計好了。”專家認為當務之急是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對現有的管網進行評估,要知道它到底能排多少,“國外有的國家是利用一個城市的地形,在城市道路里挑一部分道路出來,暴雨時不走車了,專門排水,洪澇過了,就恢復正常通行。
江陰建設部門就認為,目前要加快溝通城市水系,恢復自然排水斷面。建議抓緊對城市水系現狀進行全面摸底調查,對黃山港河、北橫河、蘆花溝等淤塞嚴重、水流滯堵的河道加快組織疏通拓寬;對城區排水管網在原來排摸的基礎上,利用現代化檢測設備組織進行一次全面詳實的地毯式調查,對一些年久失修、工況較差的老舊雨水管網按照先急后緩、先易后難的原則,逐步更換排水管材,加大排水管徑,有計劃地實施整體修復或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