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區災后重建之雨污分流管網項目施工現場見聞。
“距離可能只有30厘米,排污管道從下面穿不過去,只有再想對策。”近日,在名山城區茶都大道近高速公路入口處,雨污分流管網恢復重建工程項目現場負責人朱曉華正在與施工隊討論安裝排污管道的問題。
目前正在施工建設的項目是對城區內的舊雨污分流管網進行改造。現階段已實現沿江路、茶都大道口、高速公路近茶都大道入口處三個點全線動工。改造后的雨污分流管網將接入名山區污水處理廠,完善城市污水處理系統,讓城市水體景觀得到改善,消除上下游間水環境矛盾的同時,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環境。
搶趕工期,爭取汛期前完工。
走進施工現場,兩臺挖掘機正在挖掘溝槽,數名工人在對沉泥井進行施工,他們身后約六七十米的溝槽已經埋好了排污管,其他工人正在緊實泥土層。
“施工過程還是遇到了很多困難,因為之前埋下的管網比較雜亂,現在處理起來很麻煩。”朱曉華來到施工路段的中間位置,這里已經挖出了兩三米深的溝槽。在距路面約1.5米的地下,橫著一根大管子,管道直徑約60厘米,朱曉華解釋,“這條大管子不能隨便拆除,它是原管的一根主管,但是位置卻很‘尷尬’,讓新安置的排污管道很難找到合適的‘容身之處’。”
朱曉華表示,雨污分流管網項目是名山區災后重建的重點項目之一,受到高度重視,也關乎民生。盡管困難重重,也要盡力解決,爭取保質保量如期完工。
據名山區水務投資有限公司業主單位代表趙汝安介紹,茶都大道是名山城區地勢較為低洼的地段,每年一到洪水季節必然會‘水漫金山’,車輛行不通,過往行人只能蹚著水過街。“我們要求施工方趕進度、搶工期,爭取在洪水季節之前完工。但是考慮到施工會給周圍住戶及商家帶來不便,因此只在白天抓緊趕工,盡量減少影響。”趙汝安說。
改善城市功能,提升人居環境。
近年來,名山區著力建設國際茶文化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目的地,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態環境成為了名山的生命線。但由于城市規模不斷發展,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和排污系統的不完善,給城市污水排放處理增加了壓力,城市雨污分流管網改造迫在眉睫。地震后,名山區結合城市發展功能提升的需求,配合城區道路改造,確定對原有城市雨污分流管網進行改造。
雨污分流管網建設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和民生工程,也是名山的一項生命工程。截污是治污的關鍵,只有徹底截污才能讓河道、湖泊水變清。名山區對雨污分流管網進行恢復重建后,將徹底改變城區地下排水雨污合流的弊病,大大提升城市環境。
名山區雨污分流管網恢復重建項目包括新建名山區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24.25公里污水管道和15.1公里雨水管網的建設。改造后的所有雨污分流管網將接入城市市政管網。
朱曉華說,施工過程中采取邊挖、邊鋪、邊埋的方式,降低了對行人通行的影響。過路管網鋪設則采用頂管技術,避免對主干進行開挖。同時,污水管網每隔50米設置管道檢查井,并將弱電綜合管溝一步鋪設到位。整個雨污分流改造工程預計于2015年10月完工。以后,名山區的生活、生產污水將通過污水管道直接輸送至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達標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