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一直以來,城市管網的建設和維護資金是個大問題。目前只能用間接的指標,并通過與政府的相關責任結合來促進排水管網建設和運營的市場化;在經濟屬性方面,排水管網一般被定義為城建資產,往往不會產生升值效益,屬于沉淀資產。
一直以來,城市管網的建設和維護資金是個大問題。城市管網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目前我國城市基本上都是由當地政府出資,當地政府的財政收入就基本決定了排水管網的建設能力和規模。
然而僅靠政府投入,遠遠不能滿足管網建設的需要。社會資本為何對管網建設總是望而怯步?本報記者對此采訪了E20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
城市排水管網為何難市場化?
目前只能用間接的指標,并通過與政府的相關責任結合來促進排水管網建設和運營的市場化;排水管網屬于沉淀資產,難有企業按照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介入
記者:城市管網有什么自身特點?這些特點是否影響管網市場化?
薛濤:管網問題具有復雜性,可以從社會屬性、自然屬性、經濟屬性3個角度進行解讀。
從社會屬性來講,城市排水管網屬于城市基礎設施,它的社會屬性是全公益性質。不同于市場化的污水處理廠BOT模式,后者有明確的項目邊界,有輸入、輸出、考核指標和定量評價。
而如果將這些評價指標在這些在管網領域施行很困難。目前只能用間接的指標,并通過與政府的相關責任結合來促進排水管網的市場化。
在自然屬性方面,城市排水管網是一個大的系統,與污水處理廠并非都是一一對應的服務關系。排水分區和轉運輸送與污水處理廠末端可能是一一對應的,但是一個行政區域的排水管網和處理設施,可能是一套管網對應多個污水處理廠。
在經濟屬性方面,排水管網一般被定義為城建資產,往往不會產生升值效益,屬于沉淀資產。
由于管網具有不確定性,管網資產不是按照公里、年代、材料計算,而是按照功能進行折算,經濟上難以進行定量評估和計算,因此很難有利益最大化的企業按照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介入。管網建設運營目前還沒達到服務或特許經營的層面,只能到達勞動力或者勞務外包的層面。
管網建設運維投資者為何不愿參與?
政府缺乏形式靈活的融資方式吸引投資者建設管網,造成大部分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滯后于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廠網一體化有利于管網運營,但推進難度大
記者:哪些因素導致企業不愿投資管網建設?
薛濤:由于政府部門缺乏形式靈活的融資方式吸引投資者建設管網,造成了大部分城市排水管網建設滯后于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的情況。后期管網的運行及養護維修也需要有固定的資金投入,而依靠國家單一的投資渠道無法完全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
排水管網的資金收益與運營相結合。排水管網基本上由政府出資建設,政府擁有資產權。而目前管網的運營單位很多是事業單位,即政府在擁有資產權的同時擁有運營權。值得注意的是,事業單位依靠政府撥款,沒有資產概念,沒有資產評估,投資難以回收。
記者:現在的污水處理廠和管網在運營中存在哪些問題?廠網一體化有何現實障礙?
薛濤:目前的污水處理廠BOT經營忽視了排水管網,人為切割了BOT的污水處理廠和管網。
其實廠網一體化經營對管網運營具有優勢,可以解決資產和運營權適當分離的問題。但是由于目前管網資產基本由政府投資,如果運營權與BOT的企業合為一體,則會導致管網運營權和資產權不統一。
即使推進廠網一體化,經營過程中也存在著BOT的年限問題、管網收費問題、回報率問題、TOT的委托運營方法等一系列待解決的問題。(見習記者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