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综合在线-国产精品综合-国产精品资源站-韩国一区二区三区

Language : English  |
申請入會 |注冊 |登錄

聚焦城市管網之殤:長春每年四分之一地下供水流失

發布時間:2014年6月16日 | 來源:央視《經濟半小時》

長春地下管網改造:力行節約展開全城補救 

地下管網實在老舊,甚至有些日偽時期的管道還在用。跑冒滴漏在當地是家常便飯。作為一個缺水的城市,長春地下供熱供水管道中的水,每年有近四分之一白白流掉。 

《國務院關于保障飲用水安全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目前全國城市供水管網年漏損水量達60億立方米。相當于一個中等大小城市一年的用水量。以長春為例,長春市為全國嚴重缺水城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的四分之一。但是每年地下供熱供水管道中的水,有22%,也就是將近四分之一都白白漏掉了。 

地下管網跑冒滴漏長春每年四分之一地下供水白白流掉 

2014124日上午9點,長春市和順三條與公平路交會處,現場滿是霧氣。公平路上的一口井,正在不停向外返水,還冒著熱氣。 

記者注意到,井口冒出的水很清澈,溫度有些燙手。此時現場的霧氣越來越大,根本看不清來往的車輛。不久大唐長春熱力有限責任公司的搶修車就趕到了現場,經過檢查,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是供暖管道出現了漏點,但具體位置還不能確定。 

維修人員:那個得挖開看,到底是哪兒漏了,得成產部來人,完了它定(維修)方案。 

227日上午10點,長春市仙臺大街與珠海路交口東側的路面上出現大量積水。往來的車輛,只能在水中小心慢行。水務集團的一臺搶修車正停在現場,工作人員已經將路口的排水井蓋掀起,方便積水盡快排出。記者看到,積水是從路口的一處工地中流出來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是位于工地內的供水管道漏水了。 

工地工作人員:昨天晚上漏的,不知道咋漏的,今天早上一看厲害了,淌的水大了。 

這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入冬以來,工地一直處于停工狀態,所以管道爆裂可能與溫度變化有關。 

48日晚上十點,在長春市西環城路四季青鋼材市場附近,埋設在地下的供水管線突然爆裂,大量的清水在街面上流淌,積水漫過路邊石,流進人行道旁的多家店鋪內。由于是深夜,很多經營者還不知情。一位居民告訴記者,他家就住在街邊,家里也進了不少水。 

搶險人員表示,發現漏水后,他們已將該區域的供水閥門關閉,并正在查找漏點。 

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記者:漏水的地方在哪? 

長春水務集團搶險人員:目前還在找。 

《經濟半小時》記者:現在初步看是大的管道漏了吧? 

長春水務集團搶險人員:對。 

423日平陽街上一棟老樓外的自來水管道爆裂,在園東小區14棟樓外的墻邊,大量的清水不斷向外噴涌。不一會,附近的5棟和13棟樓都停水了。 

眼看著水流越來越大,居民們趕緊聯系了水務集團的搶修人員。幾分鐘后,搶修人員趕到現場,關閉了管道閥門,并進行維修。 

長春水務集團生產調度部部長王凱:長春市地理環境上,它是東低西高,而且它的水源水廠都是在東邊,在低處,這樣供水的時候,需要多級高壓供水,這樣管網承受壓力比較高,也是漏水的一個原因。第二個,長春是北方城市,它冬夏的溫差比較大,就會造成咱們管網漏失,漏水的增加。 

王凱,長春水務集團生產調度部部長,已經在水務集團工作了二十多年。他告訴我們,長春地下供水的水管爆裂和跑冒滴漏在全國,尤其是東北地區,屬于普遍現象。 

長春水務集團生產調度部部長王凱:因為管網是屬于隱蔽工程,它的漏濕量不太好計量,但是根據我們的情況,我們估計(長春市)每年在22%左右。 

也就是說,雖然長春的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四分之一,但是每年有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水卻白白浪費掉了。 

管線老化失效腐蝕嚴重整體改造資金損失巨大 

從王凱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得知地下管網的跑冒滴漏在長春幾乎是家常便飯,他們一年到頭都忙著修理管網。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漏水如此嚴重?央視財經記者也跟隨維修人員對當地地下管網進行了調查。 

523日下午,長春水務集團巡線員在綠園區的一個路口發現了漏水跡象,當記者趕到現場時,維修工人已經挖開路面,找到了地下供水管網的漏水口。 

長春水務集團二次供水公司副經理朱玉亭:處理的是一個原有的老管道,原先已經廢棄了,舊的封堵的閥門,長時間在地下埋,老化了,老化腐蝕了,腐蝕之后漏水。剛才就是給它挖開之后,重新給它截斷、封堵一下。 

眼前的這根塑料管就是朱玉亭所說的老管道,已經使用了二十多年。由于老化腐蝕,封堵的閥門已經失效,因此造成清水外泄。由于是二次管道,也就是支線的管道,又埋在地下,因此漏水現象不明顯,如果不是有經驗的巡線員及時發現,會有更多的自來水白白流失。 

朱玉亭:這個應該是一九八幾年、九幾年的管線,原來都是老平房區,城區改造之后遺留下來的。 

為了防止老化的管道再次漏水,維修人員沿著管道方向繼續挖掘,最終在新老管道的結合處安裝上了新閥門,止住了漏水。朱玉亭告訴記者,在他們日常處理的漏水事故中,管網老化是主要原因。 

朱玉亭:尤其最近這十多年經濟發展比較快速,咱采用的管材更新換代好幾次了,好幾代了,每種管材都有它的優劣條件。像這種白塑料管,還有后期采用的UPVC管,都有一定的弱點。尤其包括抗腐蝕性、抗老化性這一塊。 

在漏水事故處理中,一些管網漏水量小,又埋在地下,只有依靠專業人員才能夠及時發現。袁昌溫便是一名專業的巡線員,從事這項工作已經有12年。談到自己負責區域的地下管網,袁昌溫更是如數家珍。 

巡線員袁昌溫:這是一條主干線,叫西武馬路,我們對面叫通順胡同。這條路從建國時期就有這條老路,我們在馬路的北側下邊有一條(直徑)150(毫米)的管線,馬路南側下邊有一條400的管線,400的管線是1984年鋪設的。150的管線是偽滿時期的管線。 

袁昌溫負責的管線長度為40公里,每天他要步行檢查十幾公里的管線,三四天完成一次全線的檢查。用得最多的工具便是手上拿的這根鐵鉤。 

袁昌溫:一是明漏,第二,看一下有沒有井石挪位的,井蓋壓壞的。再一個,有沒有暗漏,走到雨水眼的時候盡量往下瞅一瞅。再一個,有沒有施工的。施工的離管線近不近,近的話就得看住它。 

在袁昌溫的背包里,記者看到除了每天的巡線記錄,還有幾張區域內的地下管網圖。他告訴記者,由于自己負責的區域內管網老化比較嚴重,因此每天都不能有絲毫的大意。 

袁昌溫: 2000年的時候我們進行了這條路的改造,原先有一條偽滿的管線,容易經常漏水,我們新鋪了一條200的,把原先的廢掉了。 

下午四點,袁師傅一天的工作便結束了,然而對于另外一批查漏的工人來說,工作還尚未開始。晚上十點,在南關區通化路上,一組查找暗漏的工人正在通過儀器檢測地下管網的分布情況。在確認了幾個點位以后,旁邊的工人便用電鉆鉆出一個孔,再將探聽棒插入其中。之后幾個人輪流將耳朵附在探測棒上,認真聆聽從地下傳出來的聲音。 

《經濟半小時》記者:現在是在這兒發現有漏水聲音? 

漏水探測員許明:只是懷疑有聲音傳出來。 

《經濟半小時》記者:像剛才都是做一些什么樣的工作? 

許明:有很多種,下水管道斷裂的話,下水管道錯位的話也會發出聲音。但不確定是自來水漏了還是這個。 

由于地下環境復雜,加上周圍車輛等聲音的干擾,因此成功檢測出一個暗漏點并非易事。 

許明:咱們東北這邊埋的管比較深,所以監測比較有難度。如果漏點大的話,一般情況下一天就可以了,從發現異常到確認。如果漏點小,管線埋得深的話,這樣就比較費工夫。 

許明和他的團隊在長春市從事暗漏檢測已經8年,平均每天要巡查20公里左右的管網,一年下來能夠查找出幾十個地下漏水點。今天的這處管線還不能確定是否存在漏水點,許明決定先去其他區域探測,隔一天再到這個位置來確認。 

許明:漏水聲音完全符合了,并且保證自來水漏水了,匯報給水務集團,他們再開挖。 

2013年長春市市政管網堵漏維修1000余件,二次管網近3000件,平均每天都有十幾件跑冒滴漏的事故發生。目前,長春市日供水量達到96萬立方米,按照22%的漏水量計算,長春市每天白白流失的水量就達到了21萬立方米左右。全年下來,一個城市供水的流失量就達到了7700萬立方米左右。為了解決漏水問題,目前長春市一共改造了71公里的供水管網,但還有上百公里的線路在等待改造。 

長春水務集團生產調度部部長王凱:咱們改造每公里的管線,大約就得需要資金是在將近200萬左右。另外,供水管網的改造,很大程度上也要配合城市的改造。 

供暖管網老化嚴重一個供暖期搶修88 

可以說,長春市地下管網的老化問題,已經是這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尷尬,在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的管道中,新的舊的,金屬的塑料的,甚至還有日偽時期的管道,就這樣雜七雜八地埋在大街小巷的地下。要徹底解決它,辦法是有,但資金需求量也很嚇人。因此,現實點來說,管道維修倒是眼下更直接的辦法。而這樣的時勢,也造出了兩位管道維修的高手,每年的冬天都是他們最忙的時候。 

吳連山64歲,高志祥54歲,他倆是公司里年齡最大的維修工。一個鉆溝找漏,一個專門堵漏,老高和老吳被同事譽為“黃金搭檔”。“黃金搭檔”所在企業的供熱區域,老舊小區占一半以上,房屋供暖管道老化非常嚴重。每年11月入冬時都是供熱管道的故障高發期。每逢這個時候,公司一天就會接到幾十個報修電話,而比較復雜的問題都是由吳連山和高志祥來處理。 

供熱管網維修工吳連山:工字彎啊,壞菜了。 

這天吳連山又碰到了個棘手的活。出問題的管道所在位置剛剛夠一個人勉強進入,為了方便檢修,吳連山脫掉了棉衣、毛衣,只穿了一件襯衣鉆了進去。此時的室外溫度只有3度。 

吳連山初步判斷,這個漏點每天的漏水量都在40噸左右,相當于一節火車車廂的水量。修理完這個漏點,二人又來到了另外一個報修地點,搬開地溝出口的雜物,記者跟隨他們進入了地溝。各種管線把本來就不寬敞的空間擠壓得更加狹窄,大家只能半跪著,用雙手和膝蓋在管道上艱難移動。 

吳連山:慢點慢點,千萬慢點,別磕腦袋。你們從不鉆地,我們常鉆沒事,習慣了就知道了。 

地溝里的很多管線,斷裂后失去了排污的功能,污水糞便淤積在地溝內,經過多年持續發酵,臭不可聞。加上地溝里溫暖潮濕,蚊子蒼蠅終年不斷,稍不留意就會飛進嘴里。這一天,吳連山和高志祥一共修補了七處漏點。 

吳連山:有成績就開心,沒成績就不開心了。沒白鉆,這一下午不管咋地,找著漏了,咱沒白鉆。 

在供熱界流傳著一句話,叫做冬病夏醫。由于供熱是北方冬季的首要保障,因此一旦遇到供熱管道出現問題,維修工人一般會采取簡單措施迅速補救,并做好記錄等到供熱結束時再徹底處理。因此對于這些維修工人來說,春夏季也是一個忙碌的季節。這里是長春市長新街,當記者趕到這里時,長春供熱集團的維修工人正在這里忙碌著。 

長春市供熱(集團)有限公司管線分公司管線科科長盧健:每年像這個,冬天不漏了嘛,夏天給它重新處理著換,冬病夏治。 

盧健告訴記者,這段管線已經使用了十幾年,2013年冬季供暖時發現有漏水情況后,為了不影響供暖做了簡單的補漏處理。眼下供暖季已經結束,工人們要根據維修記錄重新檢修這條管線。他們首先將井口里的積水排出,這樣才能下井作業。半小時后,井下的工人帶上來了一段老化的鐵皮。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是從哪弄出來的? 

管道維修工人:這是管上面的氧化鐵,這是爛了。 

盧健:正常的使用壽命是,設計是30年,但是因為這些,因為這些條件,井口常年里頭有積水,下雨也是往井里漏,所以老化的時間就會加快。 

又排了十幾分鐘的水之后,井下的水位已經滿足了維修的要求。一個維修工人進入井下檢查管道的腐蝕情況。根據缺口的大小,工人們在替換的管材上割下了一塊補丁,用于替換老化的管網。準備就緒后,兩個工人便帶著這塊鐵補丁進入到了井內。由于地下空間狹小,工人們只能側身低頭作業,有時還要匍匐前進才能夠到達指定的位置。 

維修工人:這就是氧化鐵。 

《經濟半小時》記者:氧化的。 

維修工人:氧化了。 

《經濟半小時》記者:氧化多嗎? 

維修工人:多,這基本都腐蝕了。 

記者看到,由于長時間的腐蝕,眼前的地下供熱管道已經銹跡斑斑。維修工人先將腐蝕最嚴重的區域焊割下來。 

維修工人:(腐蝕)挺厲害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我看這個范圍也挺大的。 

維修工人:不小。去年冬天就漏了。 

《經濟半小時》記者:去年冬天就漏了。 

維修工人:去年冬天的時候管薄,臨時給焊上了。 

這名維修工人將去年冬天確定的漏水處割下來以后,繼續用斧頭從外到內敲打附近的管道壁,檢查是否存在老化破損的問題。 

維修工人:我們把腐蝕嚴重的換下去,現在腐蝕檢查不行的,我們換下去,這個管沒事。 

《經濟半小時》記者:那個管沒事? 

維修工人:對,那個管沒事。頂上這部分腐蝕的快,這棚頂上往這掉水,水蒸氣,掉水,它腐蝕的就快,把頂上的換下去。 

工人告訴記者,焊接的過程至少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而他們年復一年都在不斷修理各種管道。 

盧健:幾乎天天都排著,這個干完之后還有下一個,這樣排著。一直要到供熱(),一直閑不住。 

盧健所在的管線公司負責140公里的一次供熱管網,在上一個供暖季一共完成了88次維修。在公司的院子里堆放的就是近年來維修工人搶修時替換下來的老化管道,其中無法再次利用的管道已經做了報廢處理,剩下的這些尚能使用的管道將為今后的維修提供補丁。 

長春市供熱(集團)有限公司管線分公司經理劉曉東:因為我們最多的,管道有接近20年了,20年當時的那個防腐保溫技術達不到現在的狀態,加上有些客觀因素,腐蝕的比較厲害。就是已經到了現在,這幾年已經非常嚴重了。 

劉曉東是管線分公司的經理,為了更好地維護管網,冬季供暖時的每一次搶修他都做了記錄。桌面上的很多本子就是近幾年的搶修和維護記錄。翻開2013年的一本記錄,上面記載了2013年冬季每次搶修的時間、地點、事故原因和處理措施等信息。 

劉曉東:我們每一次搶修,最少的費用估計也得在十萬八萬的,加上熱量的損失,水的排放,加上冬季搶修,你知道它還不是像這個季節好干。 

盡管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力去維護供熱管網,但是隨著使用年限的增加,管網老化所帶來的問題也在逐年上升。 

劉曉東:周期平均一天半一次,一天半一次。搶救88回,一個采暖期168天,88回,上個采暖期是54回,這不比去年多了30多回嘛。 

為了應對管網老化的問題,2013年長春市加大了供熱管網改造的力度,完成近400公里供熱管網的改造,并對部分地下管溝進行了改造和清理。改造后最直接的成效便是將供熱管網的失水率控制在了2%以內。 

長春市公用局局長劉東偉:我們算了一下,在20122013年采暖期,前一個采暖期一天用水量最高的是102萬噸到104萬噸,全市,我是指城市供水,不含地下水,去年,就是這個采暖期,由于大規模進行改造,我們的供水量達到96萬到98萬噸,這個程度了,而且在2013年水務集團又接了63個新的(小區)用戶。 

全面普查摸清地下情況立法規范地下管網管理 

目前不僅是長春市,吉林省也在積極解決供水供熱管道跑冒滴漏的問題。530日,吉林省召開會議決定,今年全省計劃新建、改造陳舊管網4320公里,改造樓內老舊管線6480公里。為了盡快改變被動局面,長春市政府專門劃撥資金集中改善地下管網。 

從滿清時期1899年鋪設第一條輸水管線算起,長春市地下管網已經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早在上世紀30年代,長春市便成為了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抽水馬桶的城市,也是亞洲第一個全面普及管道煤氣的城市,而地下管網也在這一時期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如今經過80多年的建設,日偽時期的管網已經大部分被替換掉,也有一部分至今依然在使用。 

長春市公用局局長劉東偉:長春屬于最早用燃氣的,煤制氣的城市,所以我們很多管網是80多年,日偽時期,都是鑄鐵的,有的還在用,現在把它作為高的改造。 

目前,長春市城區供熱管網總長6039公里,運行時間超過15年的有1713公里,占到近三分之一。供水管網總長1979公里,解放前建成目前仍在使用的有377公里,占到近五分之一。排水管網總長2630公里,日偽時期及建國初期建設的還有355公里,占到近七分之一。 

2011年至今,長春市城區累計改造供熱管網1531.6公里,供水管網257公里,燃氣管網912公里。未來3年長春市計劃新建、改造水、氣、熱地下管網5572公里,并已經形成了15172公里的地下管線檔案。第一次管網普查的資料已經整理出了上萬卷資料,存放在公用局檔案室。 

劉東偉:以往往往是供熱漏水了,搶修供熱漏水,一個鏟車下去,可能就把水管挖漏了,再挖一下,可能把燃氣管挖漏了,對情況不清楚。所以我們長春現在看,對三米以上道路已經清楚了。 

記者來到了長春市公用事業綜合監管平臺,工作人員調出了長春市第一次地下管網普查的電子資料,從這個數據庫中可以查詢到水、電、燃氣等9大類管線的基本數據。 

長春市公用事業綜合監管平臺于海燕:這種粉色的管線就是燃氣管線,藍色的就是集水管線。這種紅色的是路燈管線。而且在管線上都有標注,它的管線的類型、管線的管徑、它的材質、它的起點埋深,跟它的終點埋深。 

今年4月,長春市啟動了第二次地下管網普查,將對各類小區二次網在內的全市3米以下道路的管網進行普查。 

劉東偉:第一次管網普查投入了五千萬,這次我們準備再投一個億,或者更多一些。 

在摸清家底的同時將通過立法來規范城市地下管線的管理。目前正在制定《長春市地下管線管理辦法》和《長春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 

劉東偉:把定位定在共享上,我有多少資源馬上給你,都可以用,這樣大家共同來促進這個事情的時候,可能出現的紕漏大大就要降低。 

半小時觀察 

水是生命之源,無論對于哪個城市來說,缺水都是個致命的問題。我國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面對這樣的現實,珍惜用水,杜絕浪費,應該成為我們共同的自覺。今年以來,中央也向全社會發出了厲行節省、節儉養德的行動號召,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長春市在堵塞跑冒滴漏上的努力。據中國城市供水管網估計,我國城市供水的漏損率在15%以上。而美國為8%以下,德國更低,只有4.9%。、我們的漏損率高,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使用了質量較差的管材,管道壽命不長,導致爆管和漏水頻率較高。其實這也可以視為中國經濟的一個縮影,高成長意味著高消耗。當我們的質量把控沒跟上發展的腳步時,只好把本應該一次性做好的事,頻頻返工一做再做。只有牢記這樣的教訓,把“好”放在“快”的前面,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那些令人遺憾的重復勞動。

微信二維碼